正文 第2章(1 / 3)

莊子認為人活於世應適時機而動,順利時就可順其發展,不順利時,要靜心等待,要懂圓通之道,不可強求。退一步海天邊,退是為了更好地進,適時無為,是為了更好的有為,聰明的人善於將“有為”與“無為”合用,是為了收獲最好的“達”。

無為而為,順應自然

‖原典‖

無為為之之謂天。

‖古句新解‖

用無為的態度去做就叫做自然。

自我解讀

莊子認為做事應用自然的態度,一切不必強求,無為的自然往往會開花結果。一個人越是有私心,就越難以做自己;越想有所為,就越難以有所為。如果你與全國人去爭國家,與全天下人去爭天下,與全事業領域中的人去爭成敗,結果必然是一無所獲。

你如果不與他人去爭,恬淡無為,或許會有所得,不爭之爭反而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莊子說:“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雌柔的本份,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複到嬰兒一樣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於昏暗的本份,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沒有過失,恢複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下的本份,甘願當天下的川穀。甘願當天下的川穀,永恒的德性才能得到充足,回複到自然開端的樸素、純真的狀態之中。”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能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茫。做事情時,沒有必要刻意去尋找結果,用隨性的方法有時會是最好的方法。

計劃之中總有計劃,比如每一件大事都有它的計劃,分門別類,按部就班。而每一個計劃又有若幹階段的獨立計劃,每一獨立計劃,前後彼此,都有著密切的聯係,並且是相互銜接的。

例如一次戰爭,都有全盤計劃,而每一次戰役,又有每一次的計劃。一個國家有整個國家計劃,而每一部門,又有每一部門的計劃。如政治建設計劃,經濟建設計劃,農業建設計劃,教育建設計劃,國防建設計劃等等。

計劃中又有按時期、種類的分別計劃,國家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一個人有一生的計劃,一年的計劃,一日的計劃。一件事又有一件事的計劃,然後按計劃行事,按時計工,自然有所成就。

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征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小國。最後,隻剩下齊國沒有征服。

當時,齊國有好幾位大將軍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率重兵去攻打楚國。擔任宰相的管仲卻連連搖頭。他對大將軍們說:“齊楚交戰,旗鼓相當,勝負難決。齊就糧草而言,得把辛辛苦苦積蓄下的糧草傾倉用光;更有齊楚兩國萬人的生靈將成屍骨!”

大將軍們聽後不敢再出聲,都用詢問的眼光注視著智慧超人、功勞卓著的管仲。管仲卻不慌不忙,帶領大將軍們看齊人煉銅鑄錢去了。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當時,鹿是較稀少的動物,僅楚國才有。但人們隻把鹿作為一般的可食動物,兩枚銅幣就買一頭。管仲派的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齊商人開始購鹿,3枚銅幣一頭,過了10天,加價為5枚銅幣一頭。楚國成王和大臣聞此事後,頗為興奮。他們認為繁榮昌盛的齊國即將遭殃,因為10年前衛國的衛懿公好鶴而把國亡了,齊桓公好鹿正蹈其覆轍。於是他們便放鬆警惕,在殿裏大吃大喝,等待齊國大傷元氣,他們好坐得天下。

這時管仲卻把鹿價又提高到10枚銅幣一頭。

楚人見一頭鹿的價錢如此之高,紛紛做獵具奔往深山去捕鹿,不再種田;連楚國官兵也陸續將兵器換成獵具,偷偷上山了。

又一年,楚國遭到大荒,銅幣卻堆成了山。

楚人欲用銅幣去買糧食,卻無處買。管仲已發號施令,禁止各諸侯國與楚商通糧。

如此下去,楚軍人黃馬瘦,大大削弱了戰鬥力。管仲見時機已到,便集合八路諸侯之軍,浩浩蕩蕩,開往楚境,大有席卷殘雲之勢。楚成王內外交困,無奈之下,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據一方,欺淩小國,保證接受齊國的號令。

管仲不動一刀,不殺一人,就製服了本來強大的楚國,為東周列國贏得了一個安定的時期。後來,有人把管仲這次用的計策稱為“買鹿之謀”。

古人說:天地以順為動,所以日月就以四季更替而不差失;聖人以順為動,所以刑罰清明而人民歸服。陰陽以順則豫,天地以順動而有規有序,聖賢以順動就能正直,國家以順動就能富強,戰爭以順動就能取得勝利,全人類與天下所有萬事萬物以順動就能宜而可止,達到至善。宜就適當,適當就真實無妄,真實無妄就不停息,不停息就久遠,久遠就寬厚,寬厚就高明。這樣不見自彰,不動自變,不戰自勝,不爭自有,無為自成,無私自大,就是順應的功效。

所以對於領導者來說,成功的秘訣在於順應,一切隨性、隨緣、隨自然,才能夠不爭天下卻得天下。

聰明人做聰明事

‖原典‖

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古句新解‖

如果能夠進入到追名逐利的環境中遨遊而不為名利地位所動,君主能采納你的意見就說,不能采納你的意見就不說。不去尋找仕途的門徑,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目標,心思凝聚全無雜念,把自己寄托於無奈何的境域,那麼差不多合於“心齋”的要求了。

自我解讀

事情很多,看你怎麼去做,怎麼去處理,聰明人懂得“入則鳴,不入則止”。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職場中人,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職場問題。作為一名為生存、為事業而努力的職場中人,不可能“入則將相,出則隱逸”,如果上司有“給你難堪”你應學會遊刃於職場而有餘。

如果你遇到“暴脾氣”的上司並被無端指責,你可與上司進行一次真誠而深入的溝通,讓上司了解你的工作態度,同時你也要了解上司的具體要求,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減少這種衝突。如果你的上司並不是有意指責你,相信通過你的努力會與上司達成諒解。當然,也有些上司會故意為難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覺得自己與上司確實無法相處,那麼你可以另尋他主。

有的上級不願意用表揚激勵下屬,而是好挑剔、指責。這樣的人有二種:一種是水平較高,認為你應該把一切都做得很好,幹的漂亮是應該的,做得不好便是無能。因為他總是用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求水平能力不同的下屬,所以總是不滿意;再一種就是嫉妒心較強者,從不承認別人的優點,沒有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習慣,更不懂表揚的藝術。不會設身處地考慮下屬的難處,也不肯親自去實踐,隻是坐在上麵發議論,以為不挑出毛病,就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水平高,不足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有的上級在讓下屬做事時,加上一句“別搞砸了呀”,“不要再出什麼閃失了”,“我懷疑你的能力”等等,以為用這樣的話便可提醒下屬加倍注意。然而事實卻相反,一些下屬聽了這種話會想:“既然這麼懷疑我,你自己去做好了,幹嗎要我幹呢?”有的上級因不信任下屬,而邀請其他部門的人來做本該由下屬做的事,這更令下屬感到尷尬,甚至憤怒。如果你的上級也有這些“症”狀,如果你是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員工,下麵幾種方式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1.了解你的上司與你自己。首先了解你的上司是何種類型的領導,然後看看你自己,是不是你上司滿意的那種員工。如果不是,有沒有改進的必要。迅速摸清上級的工作思路,好惡情況,按上級的要求開展工作,以免費力不討好,走彎路、白辛苦。

2.如果你是部門主管人員,你的工作方式以及你的為人方式與上司保持協調一致是十分重要的。舉例說,如果你的上司較容易發脾氣,你協調的方式是最好保持沉默。

3.麵對上司對你發脾氣,如果這個脾氣發得對,你就必須承認錯誤並且做出承諾如何去改正或提高,而不是對錯誤進行辯護。如果他的脾氣發得不當,你可以給他指出並且向他把事情解釋清楚,告知他不應當對你發脾氣,而且,你與他達成諒解後還可以為他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4.明確上司的工作要求。這包括上司對你的工作目標、工作方式的要求。在這一方麵,部門主管應盡力達到上司的要求,如果達不到,應及早向上司反映。減少與上司的衝突,還必須注意不要將情緒帶到工作中去,這時即使你受到了極大的委屈,也不能把這些情緒帶到工作中來,很多人會以為自己是對的,等著上司給自己一個“說法”,於是,正常的工作也中斷了。由於很多工作是靠著眾人之間一起協作才能完成的,你一旦停頓,就會影響了工作的進度,拖了別人的後腿,使其他同事對你產生不滿,更高一層的上司也會對你形成壞印象,而上司更有理由說你是如何如何不對了。

這時,我們必須告誡自己,克服自己的情緒化,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要影響自己手頭應做的工作。而有些人以不做工作來脅迫上司,這是極不理智的行為,隻會使自己今後的處境更為不妙。

與上司產生不愉快時,難免會產生些情緒,需要向人傾訴,如果失誤在於上司,同事對此都不好表態,他們也不願意介入你與上司的爭執,又怎能安慰你呢?假如是你自己造成的,他們也不忍再說你的不是,往你的傷口上撒鹽。

更有甚者可能把你對他的訴說,經過添枝加葉後告到上司那兒,加深你與上司的裂痕。

所以,當你“得罪”了上司後,不要急於向人傾訴,不要指望得到人們的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自己清醒地理清問題的症結,找出合適的解決方式,使自己與上司的關係重新有一良好的基礎。

利用一些輕鬆的場合表示對他的尊重。如果你與上司有衝突,不可用敵對或是藐視的眼光看待對方,否則隻會使自己今後的處境更加尷尬。或者不妨在一些輕鬆的場合,比如會餐、聯誼活動等機會時,向上司問個好、敬杯酒,這些做起來很自然得體,既沒有拍馬討好之嫌,又能表示你對他的尊重,上司自會記在心裏,排除或是淡化對你的敵意。

找個合適機會溝通。當你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後,下一步就是要消除你與上司的隔閡,因為你還要與上司相處,受其領導,如果相互之間心存敵意,總會給你的工作以致你今後的發展帶來負麵的影響,所以最好自己主動地伸出“橄欖枝”。如果是你錯了,你就要有認錯的勇氣,找出造成自己與上司衝突的症結,向上司做解釋,並對其做合適的恭維,表明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以此為鑒,並希望繼續得到上司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