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位北方的商人到南方去販賣茶葉,當他曆盡艱難困苦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當地的茶葉早已被其他商人搶購一空。好不容易來到這裏,總不能這樣空手而歸吧?
情急之中,他突然心中冒出了個想法,那麼多茶葉要運走,是需要很多蔑籮筐來裝的,既然買不到茶葉,買蔑籮筐也可以賣錢的。於是,他將當地用來盛茶葉的蔑籮筐全部買下,當其他商人準備將所購買的茶葉運回各地時,才發現買不到籮筐!無奈之下隻得花高價錢向這位商人購買。結果這位北方商人輕而易舉地在想賺錢的人身上賺了一大筆,還省下了往北方運茶葉的運費和麻煩,直接將錢帶回了家。
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並不重要,把它看成是一則寓言也沒有什麼不可。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山重水複疑無路”與“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多數時候總是形影不離。在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之間隻隔一步之遙,甚至是一紙之隔。隻是這“一步”或“一紙”不一定在你的正前方,它可能在你的左邊,也可能在你的右邊,還有可能在你的身後——這時不妨將你的思路左顧右盼一下,或許就是你那不經意回首的一刹那,轉機就會出現。
別讓固有思維害了你
‖原文‖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釋義‖
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品評
因為,人生在世,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一樣,每個人可能遇到的困難也迥然不同,因此,每個人在解決問題時所采取的方法也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任何人遇到任何困難,都必須變通,不變通,就無法克服困難,就很難走向成功。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
讀書的人隻囿於一本書,一種思想。死死抓住一套理論而用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必然是行不通的。兼聽則明,采取兼容並包、取長補短的開放思想,才能夠讓自己的視野更廣闊,思路更寬泛。隻有開放的頭腦才能夠有開闊的思路,也才能夠在困難、危難之時,靈活變通,使問題迎刃而解。海倫?凱勒就曾說過這樣的話:當一道門關閉了的時候,另一道就會打開。然而我們太多時候總是遺憾地盯著那道已經關閉了的門,從而對那道為我們敞開的門視而不見。所以任何時候你都應該保持一個開放的頭腦。
所謂保持開放的頭腦,就是要讓自己思維的觸角向各個方向延伸,接觸更多的新知識和觀念,對新的領域進行積極的探索,讓頭腦豐富起來。大腦有充足的營養,才能夠促使思路的產生和生長,如果頭腦閉塞,思維死板的人,則會在很多重要的時刻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有兩個探險家在林中狩獵時,一頭凶猛的獅子突然跳到他們麵前。
“保持鎮靜,”第一個探險家悄悄地說,“你還記得我們看過的那本關於野生動物的書嗎?那書上說,如果你非常冷靜地站著別動,兩眼緊盯著獅子的眼睛,那它就會轉身跑開的。”
“書上是那麼寫的,”他的同伴說,“你看過這本書,我也看過,可這頭獅子看過嗎?”於是第二個探險家拔腿就跑,最終逃離了魔掌,而第一個探險家卻站著不動,準備與獅子對視的時候,獅子撲上來把他撕成了碎片。
遇到危險情況,保持冷靜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盲目冷靜,書上說獅子不咬人,難道現實中它就真的不咬人了嗎?誰也沒有實踐過,與其用生命做代價來檢驗“真理”,不如趁機趕快逃命。生硬的理論,不一定處處能夠適應時刻變化的現實。學會應變,學會變通,切不可形而上學,拘泥於一時一事。
然而,要保持開放的頭腦,還要能夠虛心向別人學習,承認別人比自己強,擁有自知之明,才會有忍耐別人的胸懷,更有向別人學習的謙恭,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變成最強的人。
有一個聰明的男孩,有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板看這個小孩很可愛,就打開一罐糖果,讓小男孩自己拿一把。
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的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還是無動於衷,最後老板看孩子這麼懂事,就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中,母親很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
小男孩回答得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更重要的,他明白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隻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能夠真心地承認自己的弱點,找到差距,就更容易促進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在如今信息無限寬廣的數字化時代,沒有一個開放的頭腦,很快你就會被時代甩得遠遠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時代的激流裏麵,如果你不能緊隨時代的步伐,漸漸地就會迷失方向,走進困惑。
不要讓自己的頭腦封閉起來,積極地接收和學習新的知識和理論,融會貫通,變為己用,靈活變通,才能夠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避免崎嶇和坎坷。當你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在實現它的過程中開放頭腦,善於學習,並能夠靈活機動地行事,你就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對於某些思想僵化的人來說,一些微小的變化當然不足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和敏感,即使遇到了某些重大的變化,他們也往往無所適從,隻得順其自然。“窮則思變”,與其到窮途末路的時候才想起來要學習、要變通,不如從一開始就保持一個開放的頭腦,提高認識,拓寬思路,增強靈活應變的能力,最終把你引向成功的坦途。
心理學家認為,你在生活中的自由程度是由你可以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數量所決定的。而你頭腦開放的程度又決定著你能夠想出的思路和方案數量。開放你的頭腦,思路就會變得寬闊。
人生在世,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固有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因此,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處於什麼環境都應該學會變通,而不要被最初始的思想所左右。如果我們能夠掙脫固有思維的約束,不斷開創出新的處事方法,那麼對於我們來說,天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了。
拘泥過去,隻會讓你一事無成
‖原文‖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離婁下》
‖釋義‖
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隻要合乎道義就行。
品評
孟子本來是非常強調個人修養問題的,認為君子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但在這裏卻又提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命題。可能讓人會懷疑。其實孟子指出是一個大信與小信的問題,人在不同環境下,要能審視不同的條件,隻要符合道義的就是可取的,孟子這裏為我們指出的是一個變化的思想,隻要是符合道義的,一切都可以變。
中國商朝的始祖湯,以仁慈的心布施仁政,就連孔聖人都稱他是明君,並對他的道德倍加讚賞。商湯曾在他使用的盤子上麵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是告訴我們,應該抱著日新又新的心理去觀察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夠確切實行,自己的思想也會愈變愈新。商湯就是把這種觀念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才會把這句話刻在他每天都使用的盤子上。在3000多年前,一切變化遲緩的時代,就能夠有日新又新的觀念,真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領導者。
時代的進步有著快慢的差異,但它時刻都在轉變中,所以說,即使昨天認為是無可挑剔的事情到了今日可能已是過時的了。在如此多變的狀況中,如果以十年如一的方式反複去做同樣的事情,一定沒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一個人應該敏銳地觀察事態的變化,讓自己擁有日新又新的觀念,不拘泥於過去的思想和做法。
比商湯稍晚的時代,大約是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曾說過“諸行無常”。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黎多士也說過:“萬物都在流轉,連太陽也不例外。今天的太陽已經不是昨天的太陽了。”可見不論東方或西方的聖賢都在強調“日新又新”的觀念,更何況我們身處在現代這種日新月異的時代。
美國實業家羅賓?維勒說過:“我成大事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永遠做一個不向現實妥協而刻意創新的叛逆者。”羅賓?維勒的言行是一致的。我們能從羅賓?維勒的身上看到創新思維對一個人成大事所起的作用有多麼巨大。
當全美短幫皮靴成為一種流行時尚的時候,每個從事皮靴業的商家幾乎都趨之若鶩地搶著製造短幫皮靴供應各個百貨商店,他們認為趕著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
羅賓當時經營著一家小規模皮鞋工場,隻有十幾個員工。他深知自己的工場規模小,要掙到大筆的錢絕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資本、微小的規模,根本不足以和強大的同行相抗衡。羅賓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爭取有利地位呢?他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著眼。就是盡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場的皮鞋在質量上勝人一籌。然而,這條道路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行走起來是很困難的,因為自己的產品本來就比別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別人高。如果再提高成本,那麼獲利有減無增。顯然,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是著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領先。羅賓認為這個方法比較妥當,隻要自己能夠翻出新花樣、新款式,不斷變換、不斷創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打開一條出路,如果自己創造設計的新款式為顧客所鍾愛,那麼利潤就會接踵而至。經過更深入的思考,羅賓決定走第二條道路。
他立即召開了一個皮鞋款式改革會議,要求工場的十幾個工人各竭其能地設計新款式鞋樣。為了激發工人的創新積極性,羅賓規定了一個獎勵辦法:凡是所設計的新款鞋樣被工場采用的設計者,可立即獲得1000美元的獎金;所設計的鞋樣通過改良可以被采用,設計者可獲500美元獎金;即使設計的鞋樣不能被采用,隻要其設計別出心裁,均可獲100美元獎金。與此同時,他又設立了一個設計委員會,由5名熟練的造鞋工人任委員,每個委員每月額外支取100美元。
這樣一來,這家羅賓的皮鞋工場,馬上掀起了一股皮鞋款式設計熱潮。不到一個月,設計委員會就收到40多種設計草樣,采用了其中3種款式較別致的鞋樣。羅賓立即召集全體大會,給這3名設計者頒發了獎金。
羅賓的皮鞋工場根據這3個新款式試行生產了。第一次出品是每種新款式各製皮鞋l000雙,立即將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銷。顧客見到這些款式新穎的皮鞋,爭相購買。兩星期後,羅賓的皮鞋工場收到2700多份數量龐大的訂單。羅賓開始忙於出入各大百貨公司經理室,跟他們簽訂合約。
因為訂貨的公司多了,羅賓的皮鞋工場逐漸擴大。3年後,羅賓已經擁有18間規模龐大的皮鞋工場。皮鞋工場增多,做皮鞋的技工便搶手了。最令羅賓頭疼的是別的皮鞋工場盡可能地把工資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羅賓出重薪,也難以把其他工場的工人拉過來。缺乏技術工人對羅賓來說是一道致命的難關。因為他接到了不少訂單,如無法給買主及時供貨,將意味著他得賠償巨額的違約損失。羅賓憂心忡忡。他召集18家皮鞋工場的工人又開了一次會議。他始終相信,集思廣益可以解決一切棘手問題。
羅賓把沒有工人可雇用的難題告訴大家,要求大家各盡其力地尋找解決途徑,並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個動腦筋有獎的辦法。
會場一片沉默,與會者都陷入思考之中,不遺餘力地想辦法。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小工舉起右手請求發言。得到羅賓的嘉許後,他站起來怯生生地說:“羅賓先生,我以為雇不到工人無關緊要,我們可用機器來製造皮鞋。”
羅賓還來不及表示意見,就有人嘲笑那個小工:“孩子,用什麼機器來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種這樣的機器呢?”
那小工窘得滿麵通紅,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羅賓卻走到他身邊,請他站起來,然後挽著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大聲說道:“諸位,這孩子沒有說錯,雖然他還沒有造出一種造皮鞋的機器,但他的想法非常好,大有用處,隻要我們沿著這個思路想辦法,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我們永遠不能安於現狀,思維不要局限於一定的桎梏中,這才是我們永遠能夠不斷創新的動力。現在,我宣布這個孩子可獲得500美元的獎金。”
經過4個多月的研究和實驗,羅賓的皮鞋工場的大量工作就被機器取代了。
羅賓?維勒的名字,在美國商業界,就如一盞耀眼的明燈,他之所以能成大事,與他時時保持銳意創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