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兵、籌餉、籌糧、籌轉運,對西北軍事都是極為重要又極難的事。籌兵難,因為西北本來就人丁稀少,加之多年戰禍,死亡慘重,兵源更其缺乏。在陝甘,除本地兵外,還要靠川、鄂、黔、湘等外省的兵;新疆則要靠錫伯、索倫、察哈爾、蒙古等各族、各地兵種,係統紛繁,指揮不易,左宗棠這次到西北來,除了老湘兵外,還率領了張曜、金順、徐占彪等各地方部隊,基本上解決了兵源和統一指揮的問題。 籌餉比籌兵更難。西北一向是貧困的地方,平時還要靠內地財政接濟,經過多年的戰急破壞,農業歉收,物價高漲,軍費更無從籌措。而東南各富庶省分,經太平軍多年戰爭,自身財力也很支絀。所以西北雖有了可用的兵,卻付不出餉。左宗棠隻能依靠清廷的支持,和在東南各省當權的舊友、同事的幫助。後來在進軍新疆時,甚至還必須借外債,總算獲得了一定的餉源。
籌糧又更難於籌餉。光有了錢不行,幾十萬大軍是要吃飯的。西北農業不發達,土地幹旱,本來糧食就不夠吃;兵荒馬亂之後,連當地人民也吃不飽,更不用說供應數十萬大軍了。所以軍糧須從內地運來。
糧食怎樣運到陝甘呢?西北既不通舟楫,當時又沒有鐵路、公路,地廣人稀,到處是高山、深溝、沙漠、荒原,運輸工具主要靠車馱。沙漠隻能行駱駝,駱駝在夏天還要歇廠。顯然,轉運糧食比籌糧又更難。
左宗棠在年輕時就已認識到西北籌糧運糧的困難,曾寫過:“囊駝萬裏輸官稻。沙磧千秋此石田”的詩,如今身臨其境,總算經過精密的籌算,製定了一套運糧、用勞力、用馱口的辦法,基本上解決了運輸的困難。
左宗棠重視運糧工作,當時在陝甘軍中流傳一則有趣的故事,說他“行軍以運輸第一,獨對
運夫重視”,稱運夫為老大,百姓為老二,他自稱老三,因為他在家中行三。一天行軍途中,一名運夫從田地中拔了一個羅卜解渴,農民見了不答應,爭吵起來,到左宗棠馬前告狀。宗棠笑對老百姓說:“你是老二,應敬老大。區區一蘿卜,不值得爭吵。老三替老大還錢給你好了。”本來左宗棠部隊軍紀是很嚴的,這次宗棠看在“老大”份上,代償還了錢,也沒有責罰運夫。
左宗棠還認為,自古在邊塞用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精而少些,餉、糧、運都比較容易解決,因此決定采取精兵政策。
他的這些認識是十分重要的。過去西北的高級官員不懂這些道理,或是認識到了而沒有解決辦法,因而軍事上遭致失敗。他不僅認識到,而且經過周密研究和籌劃,采取了相應的對策,這是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兵、餉、糧、運的困難解決了,入甘的大軍於是展開對回軍的全麵攻擊。大將劉鬆山的先頭部隊,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堅固堡壘,是馬化鴇踞守的金積堡。
馬化鴇是一位有才幹、有計謀的回軍領袖,他擁有大量槍械馬匹。金積堡地處險要,本地官兵不是他的對手。馬化鴇對付清軍采取的是兩麵手法:麵對強大的清軍,他就表麵求“撫”,而在有利時機和地點,又乘其不備,襲擊官軍。他與占據在南麵董誌原的陝西回軍關係密切,由於陝回軍比甘回軍強,他想擁陝回軍以自重。當西征軍迅速攻下了董誌願後,馬化鴇收容了由董誌原逃來的陝回軍,供給他們馬械,使其抗拒清軍。劉鬆山的部隊和陝回軍在郭家橋初次接戰,打了一次勝仗。馬化鴇立即向穆圖善、安定等替陝回軍求“撫”,並說這次回軍抗拒官軍,是劉鬆山挑起的。穆、安本來都是主“撫”派,盡管他們吃過回軍的虧,也知道馬化鴇不可信,但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又收了馬化鴇的賄賂,加之對朝廷派左宗棠大軍入陝甘,正惴惴不安。他們二人就上急奏,告劉鬆山一狀,說他輕進濫殺激變,這也是告左宗棠。清廷又懷疑了,命左宗棠如實奏報。
馬化鴇請“撫”其實沒有誠意。當左宗棠大軍入甘後,他也曾派人向左宗棠請“撫”,左宗棠告知他剿撫本無成見,隻要誠心求“撫”,自然是歡迎的。他也聽到馬化鴇的兩麵手法,命令部隊暫時停止前進,注意察看馬化鴇求“撫”是否真實,看看他和陝回軍的聯係如何。馬化鴇本以為自己地處險要,清軍不能深入,一方麵暗中使陝回軍抗擊清軍,一方麵坐觀成敗,窺視清軍強弱。回軍在郭家橋戰敗後,他大為震動,再次派人到劉鬆山營中,代陝回軍求“撫”。劉鬆山命他交出馬械,他又不肯交出,隻拿了少數瘦馬朽械敷衍塞責,同時修固堡壘,挖掘壕塹,開掘秦渠,積極備戰。又密遣部將馬萬春督促陝回軍將領楊文治、禹得彥等攻擊固原境的清軍。金積、吳忠兩堡的回軍也向劉鬆山部隊出擊。清軍一連打了幾次勝仗,劉鬆山部隊攻克了金積堡東北馬家等寨,搜出了馬化鴇給部下參領馬重三、吳天德等的劄子,命他們糾黨抗拒官軍,自署“統理寧郡兩河等處地方軍機事務大總戎”。左宗棠於是上奏,為劉鬆山辯明真象。他稱讚劉鬆山“忠勇而明方略,當時諸將,實罕其匹”。因為劉鬆山是曾國藩老部下,又在奏中稱讚曾國藩善於用人,說:“臣與曾國藩議論時有不合,至於拔識劉鬆山於凡眾中,信任最專,其謀國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
朝廷收到左宗棠奏報後,認為馬化鴇擅授官職,抗拒官軍,反清的真跡敗露,下諭旨說: “回目馬化鴇既給與馬重三偽劄,是其狂悖之情業已敗露,而求總兵胡昌會保其永不反複,並代陝回甘言求撫,前後兩歧,殊難憑信。著左宗棠嚴飭劉鬆山乘此聲威,迅圖打蕩,不得輕率收撫,轉遂奸謀。”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劉鬆山率軍圍攻金積堡。一次在附近馬王寨前親自督戰,被寨前飛炮擊中左胸。部將爭來看他,他說:“現在作戰要緊,不要管我,你們都跑來,會搞亂隊伍。”命他們繼續猛攻。將士們在氣忿之下,一鼓作氣,攻破了馬王寨。但是劉鬆山於當日傷重死去。
左宗棠喪失了一員大將,就命劉鬆山的侄兒劉錦棠接管老湘軍。劉錦棠本來是軍中的副手,
雖然年輕,但很有才幹。他竭力穩住了陣腳,然而劉鬆山之死畢竟造成了全軍的震動。雷正綰、周蘭亭、張福齊等幾支軍隊同時潰敗,傷亡慘重。馬化鴇知道劉鬆山被擊斃,清軍潰敗,就命回軍大舉反攻,包圍了劉錦棠固守的吳忠堡和預望城,又誘使各地已就撫的回軍叛變,一時甘回和陝回軍攻占了陝甘邊境定邊、讃州等許多縣城,全局大震。清朝廷又嚇慌了,下嚴旨責備左宗棠督師不力,並命令李鴻章率領黔軍入關督剿。
李鴻章十分不願去西北,他很有自知之明,對西北情況懵無所知,又缺乏決心與勇氣,也不耐受西北邊荒的艱苦生活。接到廷旨後,反複籌思,著實苦惱了一陣。他寫信給曾國藩求助,說:“即懵懂西去……於西事無所補益。午夜旁皇,不知所措。”在恩師麵前暴露了他的苦悶。他給友人的信也說:“鄙人於西北形勢生疏……冒昧前去……實不能自了……西事萬難結局。” 盡管李鴻章對西事畏而卻步,旁皇不知所措,但諭旨既下,也隻得遵旨前往。他於六月到達潼關,這時湘軍已穩住了局勢,回軍攻不下吳忠堡和靈州,入陝回軍也紛紛敗退。恰好在天津發生了一起引起全國震動的教案,清廷看到左宗棠已掌握了陝甘局麵,就命李鴻章回京,協助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
左宗棠的軍隊開始向金積堡合圍,馬化鴇已處於被動地位,他仍然反反複複,一麵堅守,看到形勢不利,一麵又求“撫”,請求讓他們春耕。左宗棠同意讓回民出堡春耕,也答應辦“撫”,但仍然責令交出全部馬匹、軍械,馬化鴇卻又拒不交出,還在堡前修長壕,引渠水入壕以阻擋清軍。這樣又相持了幾個月。是年十月,左宗棠到西北已兩年了,金積堡仍未攻下。清朝廷又嚴旨批評左宗棠,話說得很厲害:“似此年複一年,費此巨帑……該大臣捫心自問,其何以對朝廷?”
金積堡確實是一座堅固的堡壘,城周長9裏多,高約4丈,深厚約3尺。堡內牆壁縱橫,渠水環複。堡外又有許多衛星堡寨、關卡,東自吳忠至靈州,共有450餘所;西自洪樂老馬家寨至峽口,共120餘所。堡內儲存大了量槍炮、糧食。馬化鴇準備戰事已有多年,他是新教主,因乾隆年間新教被清朝廷禁滅,新教主馬明心和蘇四十三伏誅,馬化鴇對清廷的仇恨極深,因此抵抗堅決,不肯輕易就撫。這次被圍困10個月,清軍節節進逼,馬家堡寨絕大部分被攻占,堡內已支持不住。到了年底,首先是逃來的陝回軍陳林率領老弱回民8000餘人出壕求“撫”,劉錦棠接受了他們的要求,命他們將堡寨平了,仍在原處居住。不久,王洪寨也平了堡寨請“撫”。馬化鴇看到形勢孤單,“撫”已成定局,於是隻得請撫。他知道和清廷結怨已深,自請以一身抵罪,要求寬待其他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