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七種: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比較法、歸謬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下麵細談四種在議論文寫作時常用也比較好用的論證方法。
一、例證法
例證法也叫事例論證,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論點正確的一種方法。它是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事實強於雄辯”,在典型的事例麵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證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事例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一般來講,應優先考慮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園、家庭、市井街頭的瑣碎事例。
2、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切忌拖泥帶水,過於詳細。舉例是為了證明觀點,不是為了弄清事實,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單一狹隘,要豐富廣闊,要點麵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同類事例掌握多時可考慮采用句式排比列舉。
4、事例列舉之後要簡短分析,不能將例證法變成事例整理,忌有例無證。
5、勤於積累,精於篩選。“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多讀書報,摘記、剪貼是主要手段。積累多了,自然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二、引證法
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通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
引證法在考場或平時練筆寫作中的使用頻率僅次於例證法。由於引證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認的思考結晶,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說服力。
怎麼用好引證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針對性要強。每句名言都產生於特定的背景,都應用於特定的交際目的,即使談同一個問題,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選取。要仔細分析每個道理論據的特有功能,將它引用到最恰當的語言環境之中。
例如:強調立誌的重要性,要選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誌。”強調誌向高潔遠大,要選用“燕雀怎知鴻鵠之誌”,某同學沉湎於上網,要選用“玩物喪誌”,某同學不能隻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選用“有為之人立長誌,無為之人常立誌。”
2、要簡潔,不宜過多。議論是在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在介紹他人的見解。引用他人的話,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話,自己的話應是議論的主體,應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過多的引文,很容易將自己的分析淹沒。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別。直接引用務求文字、甚至標點均準確無誤;間接引用隻須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稱的轉換。
三、喻證法
喻證法是用設喻來論證論點的方法。
在議論文中,設喻可以使論點更易懂、更風趣、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喻證法能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
運用喻證法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以小見大,就近取譬。要精選生活中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做為設喻的喻體。喻體如果不是讀者常見熟知的,就達不到喻證的目的。
2、喻體不求形似,求神似。做為喻證的喻體與做為比喻的喻體不同。比喻的喻體是為了強調特征,描繪事物,側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證的喻體是為了闡發觀點,以正視聽,力求神似,以義取形。一定要對自己所要論爭的對象和用來設喻的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細致入微的體味與揣摩。
3、精剖喻體,絲絲入扣。《拿來主義》中魯迅先生的喻證法運用得是很經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用“孱頭”、“混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觀點和態度;用“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的幾個組成部分;用“占有”、“挑選”、“創新”來說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三個步驟。十分貼切,渾然一體,令人信服並不由得拍案叫絕。
四、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分對比與類比兩種。
1、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借助某個或某幾個類似的故事、實例或寫作者安排的情境,進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於類比的事物大致有這麼幾種:古今中外的史實、神話傳說、寓言、寫作者自己創設的情境等。
運用類比要注意所選取的“類體”要同類,不能相對或相反;在類比之後要剖析,要善於揭示,一語破的,一刀見血。
2、對比法
所謂對比,就是把正反兩方麵的論點和論據加以剖析對照,達到否定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論點的目的。
運用對比要注意所選取的“對體”的正與誤、是與非、新與舊的區別要非常明顯,要有突出的互相對立的關係;必須要對所要論述的對象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可以是人對人、物對物,也可以是縱向比較或橫向對照。
當然,以上所概括的這幾種論證方法,僅僅使用其中的一種,有時論述也會過於單薄。為強化說服力,許多議論文兼用多種論證方法。不過,使用多種論證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種,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推理法
邏輯推理是指從一個或幾個判斷推出另一個判斷的思維形式。議論文不僅要通過概念(觀點、論點)、判斷(立論、結論)的形式,更需要通過推理的形式來反映四周的現實與揭示客觀的真理。
常見的邏輯推理形式有二種: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就議論文來說,也可以稱為二種論證方法:演繹法、歸納法。
(1)演繹法。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發推導出關於個別情況的結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係是必須的。演繹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論。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大前提“凡金屬都可以導電”、小前提“鐵是金屬”、結論“所以鐵能導電”。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子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恩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段話中就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演繹論證。
大前提: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論據)
小前提: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斷)
結論: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也是論點)
(2)歸納法。與演繹法相反,是通過個別、特殊到一般,從微觀到宏觀的論證方法。歸納法也是舉例論證,不過所舉之例較多,然後加以論證。
例如《達·芬奇畫蛋有感》—題,有人這樣寫:“如果芬奇沒有名師這一番嚴格的訓練,那就很難想象他以後會成為一代藝術巨匠;著名的意大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如果沒有孩提時代的嚴格基本訓練,又怎能成為聞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如果沒有紮實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又怎麼能成為文武兼備的演員……”隨後歸納說:“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曾經‘畫過蛋’,(收尾點醒題目很必要)即他們都經過嚴格的基本訓練,有著紮實的基本功,都為萬丈高樓的建造打下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們達到了一般人所達不到的境界。”有前麵的三個典型事例,最後歸納出來的道理是水到渠成。
6.反證法
顧名思義,反證法不是從正麵直接來證明論點,而是從反麵假設入手,論證假使的荒謬無理,從而間接證明假使的對立兩,即正麵所立的論點的正確性。這是論證方法的“奇兵”。從手法上說,反證法有兩種:直接指出反西假設的錯誤和間接歸納出反麵假設的荒謬性。
(1)直接反證,如論證“時間的重要性”,就先從不重視時間入手:論證它的危害和錯誤,由此間接證明了時間的重要性。又如,論“摸著石頭過河”的必要性,先從反麵論證不遵循科學規律,不調查研究盲目亂闖的弊端,再來論述“摸著石頭過河”的必要性,使正麵立論的基礎更加堅實。
再看下麵一例:
“如果反對實事求是,反對從實際出發,反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還說得上仟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呢那會把我們引導到什麼地方呢很明顯,那隻能把我們引導到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隻能引導工作的損失和革命的失敗。”
這段文字中“如果”之後用的便是反證法:不是從正麵講實事求是會怎樣,而是從反而許不實事求是會怎樣,來證明實事求是的意義。
(2)間接反證,是一種歸謬法,“歸謬”,就是導致謬誤。這種方法是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對的,然後用它作為前提,導出一個顯然是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僅用於反駁錯誤觀點。如下例:
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有一次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輕佻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釋:“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爾岑反問一句:“流行的樂曲就是高尚的嗎”
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麼能夠流行呢”
赫爾岑笑著說:“那麼,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小結:以上所概括的這幾種論證方法,僅僅使用其中的一種,有時論述也會過於單薄。為強化說服力,在一篇文章中要根據文章的論點,按照自己掌握和挑選的論據,靈活運用,合理兼顧,一般應綜合運用二三種。不過,使用多種論證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種,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種論證方法在作文中的運用範文舉例
1、舉例論證
高考優秀議論文範文:位置並不能左右價值
是的,“生活中,每個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價值。”我非常讚同命題人的觀點,一般說來,位置與價值可能有一定的關係,但僅僅是“可能”,因為價值怎樣不絕對取決於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價值的體現。
一個工地上有三個青年人,他們搬磚砌牆,都幹著瓦工的工作。一位記者走過來問了一句:“你們在做什麼?”甲不假思索地說:“我在砌牆。”乙認認真真地說:“我在蓋高樓大廈。”丙想了想鄭重地說:“我在建設美麗的城市。”記者本是隨便地無心地問,可被問者的態度和回答的內容卻截然不同。記者覺得很有趣,就問清了他們各自的姓名,並把此事記在本子上。不知不覺中五年過去了,記者翻看日記本又想起此事,盡管費了一些周折,但還是找到了那三個人。然而,三個人的情形卻今非昔比、有了很大差別:甲還是瓦工,仍然在砌牆;乙已經成為建築師,坐在辦公室裏畫著他的圖紙;而丙呢,居然成了甲乙二人的老板——國內外聞名的一家大建築公司的總裁。你看,三個青年曾同處在建築工地——砌牆的位置上,但因他們的觀念不同、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其價值體現也就出現了大大的不同。這說明位置不能左右價值。
還曾聽說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關於價值”的研討會上,一位演說家連一句開場白也沒講,手裏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麵對與會的200多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其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伸開五指,用眼看著手掌上的“紙團”繼續問:“誰還要?”仍然有很多人舉手。他又說:“那麼,假設這樣做又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腳,並且用腳碾了又碾,爾後俯視著地上又髒又皺的鈔票說:“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了手來。於是,演說家正式開講了:“朋友們,方才我們己經上了一堂‘關於價值.’的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把鈔票高舉過頭頂、揉成團平放在手中或丟在地上弄髒它,我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沒有貶值—一依然是2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們也會像鈔票一樣,處於不同位置、遭遇不同經曆,但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隻要我們能夠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急人所需,我們就永遠不會喪失價值。”“說得好!太好了!”與會者以讚美聲、掌聲表達著自己的心領神會。
上述兩個故事均來自於生活真實。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在此,無需學生我再多說什麼:價值不受位置的左右,不論自明。
【點評】
舉例論證是最常見的論證方法。例於舉得好,說服力強;舉例不當,不僅沒有說服力,甚至會使全文走題。文中所舉兩例,不僅很恰當,而且均有適量的分析:舉完第一例後說“觀念不同、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其價值體現也就出現大大的不同”;第二例是借演說家的話來代替自己的分析。全文共四節,第一節擺出觀點,二、三兩節舉例證明第一節擺出的觀點,第四節跟第一節相呼應,點題結束全文。
本文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在舉例論證時,不必回避舊例(文中所舉兩例,就其內容而言並不新鮮),隻要扣住題意,靈活運用,照樣是好文章。
該文章轉載自無憂考網:http://www.51test.net
等待:希望的前奏
等待是一種美麗的情愫。當等待的旋律奏響時,在希望的高潮到來之前,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態,靜觀雲卷雲舒的從容。
——題記
大仲馬曾言:“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四個字裏的:‘等待’和‘希望’。”麵對希望,人們心中的鬥誌如大海般澎湃,熱情如火山般噴湧,揚起風帆,準備乘萬裏風,破萬裏浪,希望的火光招惹得人們勇往直前。麵對等待,人們茫然了,歎息了,不知所措了,有心急如焚、急不可待者,有哀歎抱怨、幹脆放棄者,其實等待並不是索然無味,這段曆程喜抑或是悲要靠我們自己的心態去調控。
“千秋不朽匠人心”的勾踐臥薪嚐膽,演繹了等待之後的成功。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戰敗於吳王夫差,忍辱負重,幫吳王養馬飼馬,儼然奴隸之身。帶到吳王夫差放他回國後,勾踐立誌要時刻記得當時的苦楚與卑微。苦膽懸房梁,坐臥皆要嚐;睡時拋被褥,隻戀木柴床。一分一秒的煎熬,一絲一毫的銘記。勾踐從容地暢飲這如海的苦痛,承擔這如山的艱難,哪怕希望幽光如豆,也決不放棄。上天是不會辜負與準備的人,他待到時機到來,將吳國圍追堵截,大獲全勝,一洗前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耐心和毅力,若勾踐亦如芸芸眾生般輕言放棄,急躁地追尋成功,怎會有報亡國仇的一天!勾踐在等待的過程中積蓄能量,鎮靜地度過每一個夜晚,以充沛的生命力迎接次日黎明的曙光。在等待中厚積薄發,在等待中洗雪亡國之恥。
被曆史學家稱為真正偉大的總統、被美國人民永遠銘記的總統——林肯。一生著實說來隻有兩次成功,竟選為伊利斯州議員和美國總統。其它的,則是接踵不斷的磨難。一心想成為參議員的林肯競爭是屢遭失敗,便想轉變人生方向,以從商為出路。開辦企業卻如海岸礁石,不斷經曆挫折地拍打,倒閉,隻有倒閉。這位孜孜不倦的奮鬥者始終受著等待的煎熬,成功似乎並不青睞於他。林肯卻依舊喜歡笑,喜歡風趣地開玩笑,以此升華自己的情緒。那時美國奴隸製猖獗,堪薩斯內戰的爆發,點燃了林肯希望的導火線。他提出“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製而鬥爭”的政治主張,一舉被人民擁戴為總統。等待之路需要與笑容攜手,隻有樂觀地麵對失敗,在等待的成功的路上越挫越勇,希望之火才會為你點燃。
高山不語,是一種巍峨的等待,等待不止是一種彷徨的渺茫;日月不語,是一種奉獻的等待,等待一切結束後重新燃起的希望;曆史不語,是一種凝重的等待,等待命運茫然惆悵之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