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自然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方法(1 / 2)

第一章1自然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方法

生命與自然教育指導

學生生命教育與心理培養學生的生命與自然教育1自然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方法

眾所周知,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但當前人類普遍麵臨著大氣汙染、氣候變暖、淡水資源麵臨枯竭、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臭氧層耗損等一係列環境問題。汙染一條河流用不了幾年,而要治理這條河流就要上百年。保護環境是我們人類麵臨的一個主要課題。歐美等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在學生中開展環保意識教育,就連我們鄰國的日本在小學普遍開設“垃圾課”,這一舉動妙不可言,提高國民環保意識必須從娃娃抓起,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更應該從娃娃抓起,這樣的環境保護工作才能經久不衰。

環境教育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我們不難發現在自然教材中有許多涉及環境的內容,作為一名自然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宣傳保護環境,可以讓孩子們在了解人與自然、動物的關係時,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從小養成愛護環境習慣。向廣大學生傳授環境知識,使他們認識保護自然資源、控製人口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在教學中凡是能涉及環境教育的滲透點都要挖掘出來,將環保教育滲透其中,做到有機結合適時適度。

努力挖掘教材內涵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場所,也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陣地。由於教材中並沒有專門列項注明環境教育的內容要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挖掘教材,把相應的環境內容滲透下去。

小學自然教材中,都選取了動植物主要特征的知識,使學生能認識周圍環境中常見的生物。也選取了一些初步的遺傳、進化,使學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發展,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等。使學生能認識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係,保持生態平衡、防止環境汙染和保護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意義。環境教育滲透主要內容:世界及我國動植物資源的狀況,我國的環境狀況,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有關環境保護的一些法律條文等。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除了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外,第二課堂活動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場所。在利用好課堂教育進行環境教育滲透的同時,應結合自然的特點,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時候,進行環境教育。開展環境調查活動,到學校附近工廠進行參觀,認識環保工作等。結合環境汙染、食物的汙染、水源汙染等進行教學,使學生懂得食物中毒的預防方法,又懂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了解我國動植物資源遭受破壞情況,了解環境汙染的現象及其危害,懂得環境保護的迫切性和長期性,懂得從我做起,從小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1974年以來曆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還應包括了解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了解“酸雨”、“臭氧層耗損”、“溫室效應”、“白色汙染”等環境專業術語名詞,弄清產生這些汙染的原因及對策;最主要的是要培訓教師課堂滲透環保知識的能力。

把環境教育列入到課外活動中,帶領學生進行校園植物的調查,到塑料、棉紡、水泥、化工等工廠等進行參觀訪問,到植物保護區考察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環境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環境宣傳工作的好幫手。

積極開設專題講座

自然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自然資源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生物生存的空間環境等,都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報紙、雜誌上收集了很多有關環境教育的資料,整理成一個一個的專題,協助學校做好環境教育宣傳工作。如出牆報、協助搞好環境專題的手抄報比賽、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舉行專題講座等。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學生對環境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自然教學中開展環境滲透教育,收到了可喜的成績,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大大提高了,

學生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大大提高了。興趣小組的同學到學校附近的工廠參觀調查後,寫了兩篇調查報告,此外,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大大加強了。學生們能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積極參加做好學校的環境清潔保護工作,使校園的環境更優美。

環境教育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很有必要加強環境教育的意識,平時注意多收集相關資料,為環境教育的滲透做好準備工作,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環境教育的滲透要注意適時、適量。所謂適時,就是要在適當的時候才滲透,也就是講到相關要點時才滲透,並非每堂課都要滲透。適量也就是度的問題。自然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把自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因此,滲透環境教育要適時、適量,不能本末倒置。

2學生環保意識與能力培養途徑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強調教育必須重新定向:應該把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支持環境發展的態度、價值觀,樹立受教育者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現代化教育重要目的。然而,這一目的實現需要我們把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與主體自覺參與環保活動的能力做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