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飛升失敗?(1 / 3)

孔子曾經雲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為古書沒有斷句,所以對於這句話的解釋就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僅在“之”後一逗,那意思很明確:老百姓隻能遵從於聖人之教,但沒必要讓他們真正明理。

當然也有另類的句逗法,比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近代以來很多尊孔的學者認為舊的句逗法有愚民意味,不符合他們心目中孔子的高大形象,所以必須重新句逗,才能夠得通。

對此張祿是頗為嗤之以鼻的。孔子當年在何種境況下,怎麼的這句話,孔門弟子是否毫無錯訛地記錄下來,固然誰都不清楚,但自從儒學興盛以來,曆代學者絕大多數都主張所謂有愚民氣味的那種句逗,難道他們全都錯了麼?距離近的,代代相傳,反而不對,兩千年以後憑空蹦出幾個家夥來,倒明了孔子的本意了?真正滑下之大稽!

不過由此倒可看出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觀念也由之轉變。孔子時代,所謂的“民”其實就等於“氓”,是指最底層的勞動者,甚至未必包括孔門弟子那些普遍中下級的士人。孔老二鄙視或起碼是輕視體力勞動,也不算什麼新聞了,他認為底層民眾無可開智,也不必開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後兩千年間的讀書人同樣這般解讀、理解,也不會認為是對孔子的汙蔑。但到了今就不同啦,誰敢再腆著臉體力勞動者就不需要學習、明理?

張祿終究也是現代人,就儒學而言,他認為傳統的句逗法是正確的,但在個人認知上,絕不會因此讚同孔老夫子得對。與此正好相反,張祿認為可以實話的時候,盡量要實話,想要別人遵從你的教誨,跟隨你的道路,那就得老老實實闡明事物的真相,光靠糊弄是不成的。

所以對於地球封印之事,他就沒打算瞞著隨風——因為隨風在他解除封印的計劃當中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張祿認為,對於自己傳授隨風秘法的真正用意,即便不能跟對方得太清楚,也得先打個預防針,這樣才能贏得對方的信任,編瞎話、隨口敷衍,或者幹脆緘口不言,這不是正確的做事的方法,也容易在日後真相大白之時,留下不必要的心結。

因而他就明確跟隨風了,我要你吸納地中戾氣,很大一個原因是為了解除一道古老的封印,但是這道封印的設置者一旦察覺,就有可能找我甚至找你的麻煩。找我的麻煩無所謂,若來找你的麻煩……你會不會因此而退縮呢?

隨風自然要問了:“是何封印?乃是前輩仙人所設的麼?”

張祿確實是前輩仙人所設,但這仙人我遍尋不見,他是不是仍然存在,或者是不是仍然關心這個古老封印,目前就連我都不大清楚。至於封印的緣由,牽扯太廣,而且事關上,恕我暫時沒法跟你解釋——“汝若得登,自然可知也。”我可以告訴你的隻有兩點:一,這封印不關清玄世界之事,封印若能解除,對於清玄世界和你的事業,隻有好處,沒有壞處;二,若有設置封印的古仙找來,你盡管往後縮,我來抵擋。

當時隨風沉吟少頃,最終還是一口答應了下來。他和張祿之間已經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感,覺得張祿總不至於想謀害自己,至於利用自己……為了完成理想中的偉業,被人利用,還是被仙人利用,那又算得了什麼?況且徹底改變清玄世界修真界的狀況,對於他自己來乃是大事,是畢生要為之奮鬥的事業,但對於張祿來,又有什麼意義?倘若清玄世界之事會影響到仙人,早就有仙人降世來解決啦,不必等到今。所以張祿我幫助你別有目的,隨風聽了心裏反倒更踏實一些,總比迷信這位仙人與眾不同,格外的悲憫人要靠譜……

至於麻煩,反正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嘛。

可是他料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修至渡劫期,卻真有古仙跑來興師問罪了。他當時遵照張祿的指示,編瞎話敷衍走了對方,但等定下心來,越想就越不踏實。故而召喚張祿前來,直截了當地就問:“請教仙長,若我等吸盡此世戾氣,破開封印,究竟會出現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