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的秘魯之行,使華工受虐待的真相大白。清政府宣布禁止華工出洋。秘魯特使雖竭力抵賴,但在容閎拍攝的一幅幅照片麵前,無言以對。
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容閎在美國得知消息,憂憤交加,立即寫信給南洋大臣張之洞的幕僚,建議向英國借款購買軍艦並雇用外兵,抄襲日本的後路,使其腹背受敵。張之洞請他去倫敦借款,但這時,清政府已對日本屈辱求和,借款計劃也告中止。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容閎再次回到中國,他建議實行新政,創立國家銀行,發展資本主義,都受到阻撓而失敗。後來,他又組織修建從天津到鎮江的鐵路,不料,德國有山東築路權,不許鐵路從山東通過,容閎不得不放棄築路計劃。
屢遭挫折,使容閎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的嘴臉。他開始傾向革命,他結識了維新變法的領袖康有為、梁啟超,經常與他們討論救亡圖存的方略,容閎的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對他們產生了一定影響。
戊戌變法失敗後,容閎支持唐才常並參加發動“自立軍”起義。在上海張園的“國會”上,他被公推為會長,並起草了對外宣言。可是,宣言還未正式發表,唐才常在漢口遇難,容閎被列為通輯的首犯,他不得不潛往香港。兩年後到美國避難。
在鬥爭中,容閎認識到孫中山“寬廣誠明有大誌”,並號召各界進步人士要支持孫中山,使資產階級革命成功。1909年,他寫信給他在美國物色的軍事專家荷馬李和財界人士布司,讓他們支持孫中山。經容閎介紹,孫中山與荷馬李、布司建立聯係,舉行會談,製定起義計劃。並以孫中山名義,委任布司為中國同盟會駐國外全權財務代辦,向紐約財團貸款,籌組臨時政府等。
1910年5月,82歲的容閎病倒了。當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美國,容閎非常高興,並致函:“你們代表了四億五千萬人民——那些近三百年來深受壓製的人們——高呼著共和國,為解除人民的痛苦去贏得自由和獨立”。他的信,使資產階級革命派深受鼓舞。
孫中山高度評價容閎的愛國精神和革命業績,稱他為“建偉大事業、以還吾人自由平等幸福”的老同誌,並致函,希望他回國參加民國的建設。可是,容閎接到孫中山來函時,已臥床不起。
1912年4月21日,容閎在美國逝世,終年84歲。他在臨終遺書中讓他兩個生長在美國的兒子回國服務,寫道:“吾費如許金錢,養成汝輩人材,原冀回報祖國。”老人金子般的語言,激勵著兩個兒子,他們回國後,一個任礦冶工程師,另一個任廣東軍政府軍火局長,兩人都為祖國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