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葉挺修橋
葉挺(1896—1946),廣東惠陽人。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
1939年,葉挺將軍率領新四軍在汀潭、雲嶺一帶與日寇進行作戰時,新四軍軍部就設在雲嶺背後,離汀潭隻有七八公裏的羅裏村。羅裏村村前有一條三丈多寬的小河。村子裏的許多田地在河對岸,村小學校也在河對岸。大人們耕田、擔柴、小學生上學、回家,都想從棗樹壩過河,那裏路近。但是河上隻架著一條二尺寬的小板橋。河麵闊,河水深,橋麵窄,橋身高,加上多年沒有人修理,小板橋已經不大牢靠了,一踏上去吱吱響,一走起來搖搖晃晃,很多人不敢走,隻好多走半裏路,從前邊的大石橋上過河。
新四軍的軍醫院也設在河對岸的大祠堂裏,從前線抬下來的傷員,也要經過這木板橋送進醫院,遇上天黑下雨,擔架隊抬著傷員過木板橋,就更困難了。
一次戰鬥結束後,葉挺從山上摘了一束杜鵑花,到軍院去慰問傷員,走到橋頭,看見一個小學生想過橋又不敢過,他就把小學生背過橋去,村裏的柳大叔迎麵走來,笑著對小學生說道:“你這孩子,怎麼叫葉軍長背著過橋,還不快點下來。”
“老柳,這座橋是不好走呀。”葉挺把小學生放下,指著小板橋說:“應該修理修理啦!”
“難呀,”柳大叔搖著頭說,“財主有錢不願修,窮人想修又沒錢,隻好繞著道走遠一點了。”
葉挺想了想,說道:“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嘛!老柳,我們軍民合力來修一座大木橋好不好?”
“好,好!”柳大叔和小學生拍手稱快。
葉挺慰問了傷員,回到軍部,立即動手畫起大橋的圖樣來了。他畫得那麼認真,那麼細致,大木橋需要多少木頭,多少石頭,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時間,他都想到、算到了,警衛員進來叫他吃晚飯,他也沒有聽見,在專心地設計修大橋的事情。晚上,葉挺的設計圖還沒畫好,就派李副官去召集鄉親們,代表軍部開了一個修橋動員大會,得到了全村男女老少的熱烈響應。
第二天一早,就開始修大木橋了。柳大叔帶著20多個人組成了運輸班,到山上砍下木頭,運往河邊。青壯年組織起來掄錘打橋基,婦女們一群一夥扛石頭,小學生也在放學路上撿石頭運到工地上。
葉挺工作忙,鄉親們不讓他到工地上來勞動。可是,隻要有空,不管風吹日曬,他都跑到工地上來。見到上了年紀的人在扛木頭,搬石頭,他就急忙走過去幫忙,嘴裏還不停地勸說著:“不要抬得太多……小心一點,放下時不要打了腳。”
大家連續幹了七天,一座三丈多長,八尺多寬的大木橋就結結實實地跨過小河。在油漆的時候,葉挺親自在大木橋的中梁橫頭前,題了“軍民合作,抗戰到底!”八個大字,在左下角還簽上了“葉挺’兩個小字。
大木橋落成了,鄉親們奔走相告,爭相觀看,都為葉挺軍長豎起大拇指。
後來,鄉親們為了紀念葉挺帶領大家修橋,就把這座橋叫做“葉挺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