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華怡不求名利
華怡,中國船舶總公司第七研究院七○八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為我國發展氣墊船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在人生的旅途中隻度過了43個春秋。然而,她像一顆晶瑩的珍珠,閃爍著光華,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念。
華怡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奉行一種行為準則。這就是:多多地奉獻,拚命地奉獻,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獻給事業,獻給同誌,獻給他人;而自己對於社會,則是少少地索取。這種準則刻印在她日常的一切行動中。
有人說,一張車票、一桶廢油、一扇門窗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小事往往能反映人的思想品質。一次,華怡到北京出差,工作結束後結伴遊覽頤和園,一走下公共汽車,她就把車票撕掉,說:“免得和其他可以報銷的車票混起來。”
在海上試驗時,她看見有人隨手把廢機油倒在海灘上,覺得這樣做既浪費又汙染海麵,她建議把廢油收集起來,拉到收購站賣掉,把錢交給國家。
對華怡為祖國的氣墊船事業做出的貢獻,人們尊敬她,黨和政府不斷地表彰她,她先後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然而華怡對於表揚、先進,特別是登報,上電視,總是設法回避。
1984年6月,上海市婦聯發信給華怡,要求說:“您是全市婦女隊伍中的先進人物,希望結合您實際情況,回顧總結您的成長過程。”華怡回信卻說:“自己沒有什麼成績,所以我想還是談談我們室裏的女同誌為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吧。”接著,她在信中一連介紹室裏七位女同誌的種種先進事跡,最後寫到:“我室的女同誌都很能幹,也肯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值得我學習。”1985年“三八”節前夕,電視台、報社的記者到七○八所采訪,請她談談自己,她回避;給她拍照,她躲開。記者隻得跟蹤到她的家裏,橫勸豎說,好容易才拍了幾張照片。然而,記者走後,她竟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找到科長,盯著他打電話,關照報社“一定不要登我的照片”。為了宣傳上海科技界婦女中的先進人物,電視台的攝象機鏡頭本來是對著她的,可是她堅決不肯露麵。最後,在領導和同誌們的再三勸說下,華怡勉強同意了,但她又提出一個條件:要同別的女同誌拍在一起。同室的女同誌被請來了,這才為電視觀眾留下了幾秒鍾的珍貴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