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劉恕謝宴借覽
北宋史學家劉恕,字道原,筠州人。他是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考證曆史問題的重要協助者。
當時編寫《資治通鑒》,英宗皇帝指定司馬光負責,並讓他挑選助手。司馬光當即回答說:“館閣中文學之士誠然不少,至於專門精通史學的,據我所知,隻有劉恕一個人而已!”司馬光首先選中了劉恕,在修史的過程中,凡遇史實紛雜難治之處,多由劉恕處理。
劉恕一生勤奮好學,惜時如金。白天,埋頭讀書,家裏人喊他吃飯,直到飯菜冰涼,他還顧不上吃;夜間,上床之後,仍然思考古往今來的曆史問題,往往通宵不眠。
劉恕家境貧寒,陰曆十月還穿不上棉衣,自然無錢買書,隻得靠借書、抄書來滿足自己求學的需要。甚至不遠數百裏,外出求書借讀。
一次,劉恕得悉在亳州作官的學者宋次道,家中藏書豐富,就繞道跑去借閱。宋次道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友人住在家裏,辦了豐盛的酒席招待他。劉恕卻對主人說:“你知道,我並不是為了享受佳肴美酒才跑到你這兒來的。這樣大吃大喝,豈不誤了我的正事!請把這些酒肴都撤走吧,以後不必客氣。”他一進書庫,立刻就被琳琅滿目的圖書迷住了。於是,把門一關,獨自邊讀邊抄起來。白天顧不得休息,晚上忘記了睡覺。就這樣堅持了十多天,把自己所需要的書本全部讀完、抄完。臨告別的時候,宋次道發現他的雙眼都已熬得血紅。
劉恕從小聰穎、專心,篤愛史學。13歲時,就從別人那裏借來《漢書》、《唐書》閱讀。那時的科舉考試,不重視曆史知識,故一般的讀書人對曆史幾乎茫然無知。而他注重學史,《史記》以下的正史,以至私記雜說、公文案卷,他無所不覽;上下數千年的曆史事件,也全都了如指掌。
有一天,他和其他一些人陪同司馬光去遊覽萬安山,看見山道旁邊立著一塊古碑,上麵寫有五代時一些將官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他們是些什麼人,劉恕卻能一一說出他們的事跡始末。司馬光回去一查驗有關史書,果然像劉恕所說的那樣。
劉恕晚年患有嚴重的風濕病,半身不遂,關節疼痛難忍。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讓家裏人借來有關的書籍,校正、補充自己的著作。終年僅僅47歲。但在這短短的一生中,他除協助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而外,還著有《通鑒外紀》十卷和《五代十國紀年》四十二卷(後者今已不傳)。可惜還有一些著作他尚未來得及寫完,就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