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陳永康不恥下問

陳永康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勞動模範,他有許多頭銜,諸如江蘇農科院副院長,省科協副主席,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等等。頭銜多,榮譽多,名氣也愈大。但他從來不居榮自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勇於否定自己,不斷有所創新。他謙虛不自滿,勇於接受新事物的高尚品德,受到同行的敬佩和讚譽。

在陳永康的眼裏,“眾人是聖人”。他在向廣大群眾推廣自己的經驗時,十分注意學習群眾的經驗,從而使自己的一套水稻高產經驗不斷得以充實。

無錫縣東亭鄉有個省勞模叫潘泉生,十年前在省裏開會時和陳永康同住一個房間。這位20歲剛出頭的農村小夥子,白天晚上盯著陳永康,一有空閑就向他請教農業科研方法。幾十年過去了,這小夥子成功地培育出一個新的水稻良種。陳永康聽到消息後,五次專程去看小潘的200畝豐產田。潘泉生的年齡和陳永康當勞模的年齡相仿,但陳永康在小字輩麵前也一樣不恥下問。

一次,陳永康去無錫縣安鎮鄉會見創造水稻條寄育秧技術的江蘇省勞模滕子明。不巧,這天大雨滂沱,地下水嘩嘩地流。滕子明想:這麼大雨,陳永康不會來了。正在這時,陳永康竟撐著雨傘走來了。人們看到他那被雨淋濕的衣服,沾滿泥漿的膠鞋,勸他休息一會兒,等雨小了再下地。陳永康笑笑說:“種田人下雨也要跑田裏去呀!”說罷,拉上滕子明來到草繩育秧新方法的試驗田。在泥濘的田埂上,他倆蹲在雨中,熱烈地討論起來……

陳永康經常告誡自己:“任何先進的生產經驗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都不會好到了頂點。老經驗千萬不能變成保守思想的老框框,新事物最怕的就是老眼光。要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有所進步,竅門隻有一個,向群眾學習,向科學家學習,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幹到老,學到老,邊學邊幹,邊學邊鑽……”

不墨守成規,虛懷若穀,不斷向新的領域開拓,使陳永康晚稻高產經驗更加充實。在《陳永康晚稻高產栽培經驗》一書出版後,他謙虛地說:“現在推廣的這套陳永康經驗,經過科學家們的總結提高,又經過各地群眾在運用過程中的補充、發展,成了集體的智慧和集體勞動的產物,不再是我個人的經驗了。”還說:“沒有黨哪會有我的今天!沒有黨,人家也不會曉得我這個種田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