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同甘共苦、愛兵如子的左宗棠
左宗棠,清代時湖南湘陰人,曾任閩浙、陝甘總督和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他的一生中,大半生是在戎馬倥傯中度過的,晚年病逝於抗法前線的福州。
左宗棠出身於農家,平日過慣了寒素生活。做官時,他常親自灌園種菜,不喜玉食,治軍時,常到軍中走動,與士兵一起勞作。
一年,他督師到甘肅安定縣。蘭州道蔣凝學見他已是61歲高齡,因而勸他遷住省城蘭州總督府居住。然而他卻想到正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廣大官兵比他更為艱苦,硬是謝絕了其部屬的一番好意,堅持與士兵同甘共苦,住進軍中帳篷。
左宗棠不僅自己身先士卒,與將士同享甘苦,而且平時還不斷要求他的部將要愛兵猶如愛子,告誡他們帶兵時要有如帶子弟的心腸那樣去帶他們。在他親自製定的《禁軍管製》中,還專門寫了體恤兵勇的條文。每當在打仗時,因奮勇而陣亡,或傷重而身故的兵丁,凡家境貧寒者,左宗棠除了要求官府給予撫恤外,他自己還掏腰包,補貼他們的遺屬,以示慰問。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前往新疆督辦軍務。在揮師西征途中,一路上他隻住營帳,從不住公館。他常穿著一身布衣長袍,守著一張白木板桌辦公。在惡劣的氣候條件,帳外或沙土飛揚,或雨雪交加,他仍是伏在灰暗的燈燭下,不辭辛勞地處理繁重的軍務。實在勞累極了,就踱出帳外,和軍士閑嘮,絲毫不擺長官架子。
他坐鎮於酒泉,運籌於帷幄,繁重的軍務終於累得他病倒了。但是,為了早日從沙俄手中收複新疆失地,實現他的“與西事相始終”的誓言,他不顧自己“衰病日臻”的病體,繼續率軍西征。
軍隊在向哈密行進的途中,正遇上漫天風沙,冰雪交加的惡劣天氣。沿途地方官吏,為照顧他的病體,多次力勸他住進公館,左宗棠都執意不從,依舊是住在營帳之中,堅持著和將士們同甘共苦。
為了向全軍將士表示他誓與沙俄侵略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在行軍中,左宗棠還特意命令其部屬抬著棺材隨軍前進,隨時準備為國捐軀。
左宗棠的這種誓不生還、效命疆場的悲壯之舉,極大地激勵和鼓舞了討伐侵略者的同仇敵愾。因此,在出征和追剿阿古柏匪邦的戰鬥中,全軍上下,出現了萬眾一心,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麵。
左宗棠在曆史上是個功過各半的人物,但他在帶兵征戰中,身為軍中將帥,事事嚴於律己,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一直為後人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