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善良的實用價值
我個人對此有過體會:這人一開始就會給你良好的印象,從彼此陌生到成為朋友隻是72小時內的事。多日的相處之後,他(她)用盡了善心,將你感動得一塌糊塗。忽然有一天,他(她)可憐巴巴地提出一個要求,你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以後的日子裏,各種要求會不時出現,直到有一天,某個要求觸及你的人格尊嚴問題……於是,你開始考慮拒絕,但又覺得對不起他(她),陷入內心的困惑與矛盾中。
然後,你開始懷疑自己,緊接著懷疑對方。漸漸地,他(她)的善良成為你的心理負擔……你不得不開始退縮、回避……
如果將善良投資到人際中,它會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不在近期,就在遠期。這是一些有遠見的聰明人深深懂得的小道理。因此,這些人在投資他(她)的善良時,往往有迫不及待的表情,令你感覺不安,感覺自己像條魚,承受著釣翁劈頭蓋腦撒下的餌。
“有目的”決定了善良的虛偽,“無目的”決定了善良的真誠。但有時候我們難以判斷麵前的善良到底有沒有目的——尤其是那種作為長期投資的善良。因為從表象來看,善良的麵目大抵相似。這是令人厭倦的事,當善良也需要接受者去掂量的時候,當時的場景是很滑稽的。
生命中類似這樣的尷尬還有一些,你既不想接受,也不便斷然拒絕,隻好哼哼哈哈,原本清晰的麵孔忽然間變得模糊了;但對麵的那張笑臉卻非常明確,他(她)拱著手,將善意寫在嘴上,落實在細小的行動上,直盯著你的眼睛,似乎看透了你內心對善良的渴望——此時,善良其實也是人性中一個可以利用的弱點。
這種人是可惡而又可怕的,他(她)深知:即使虛偽的善良,也比惡更具有深層次的力量。惡的力量體現在攻擊性,而偽善的力量體現在包圍性。簡單地比喻:惡是一把刀子,而偽善是一張網;惡直接針對肉體,而偽善則是對心靈的滲透。還有一點不同是:惡往往懼怕站在陽光下,而偽善則可以堂而皇之地公然表達。
當善良到達這一步時,它就是惡的化身了。惡是追求短期實用價值的,偽善又何嚐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