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浚雖然做了大官,周遊了許多地方,見過許多珍貴的植物,可是小時候吃過的那種不知名的水果,他卻始終記憶猶新。二十多年以後,皇太後賜給他一筐水果,筐外麵寫著“蜜羅”兩個大字。“蜜羅是個什麼樣的水果呢?”吳其浚一邊心裏想著,一邊打開水果筐。沒想到一打開,發現這裏麵的水果正好是他小時候吃過的那種不知名的水果。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吳其浚用溫水浸泡那些已經凍成冰疙瘩的水果,化凍後,切開放在盤中,滿屋飄香。吳其浚很是高興:他終於知道了二十多年前,在家鄉吃的一種不知名的水果名稱了。可是他並不滿足,因為還不知道蜜羅到底是產自哪裏?他的生長有何特性?後來仔細打聽,得知是福建的地方官給皇帝進貢的。以後,他被派往湖北做官,當地有人請客。在宴會上,他發現席上有蜜羅,又聽說附近就有蜜羅樹,立即讓人帶他去看個仔細,還叫人準備紙筆,認真畫起圖來。至於赴宴之事,早已忘到九霄雲外了。

以後在江西、雲南、貴州等地,吳其浚也見到了這種果樹,並了解到蜜羅在雲南被稱為蜜筒,在貴州又被稱為香櫞,而實際上它們都是柑橘類水果的一種。這樣,在吳其浚心裏幾十年的一個疑團終於被解開了。

吳其浚就這樣一麵為朝廷做事,一麵進行自己的植物學研究。經過幾十年辛勤的工作,他收集的資料裝了滿滿幾大箱。他開始準備著手係統地整理這些資料,並把它們編成一部大書。他白天處理公事,晚上伏案寫作。長期的辛苦工作,使他得了重病。當時他在山西太原作巡撫,為了能在有生之年完成這本書,他給皇帝上書,請求辭官,皇帝同意了他的要求。從此吳其浚更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寫作了。吳其浚要做的事太多了,有些植物,自己從未見到過實物,沒有親自觀察過、聞過、摸過,隻能從別的書裏轉繪下來。可是他的病卻越來越嚴重,臨終前,看著凝聚著自己一輩子心血,卻沒有時間寫完的書稿,他滿含熱淚地對家人說:“這是我畢生的心血,一定要設法把它整理出來,這樣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這位具有嚴謹科學態度的傑出的植物學家,就這樣充滿遺憾地永遠閉上了雙眼,離開了他如此熱愛的大自然,如此向往的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這時他才58歲。

吳其浚辭世後,雲南蒙自人陸應穀繼任山西巡撫。對於吳其浚的才學和誌向很是敬佩,他決心完成吳其浚的遺願,承擔起整理遺稿的重任。兩年後,他終於實現了吳其浚的願望,一部中國19世紀重要的植物學專著出版了。此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名叫《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共22卷,收集植物838種,分穀類、蔬菜、山草、石草、隰草、蔓草、芸草、水草、毒草、果類、木類等11類。主要編輯整理了經史子集四部中有關植物的文獻,搜羅宏富,並引錄了陸羽的《茶經》、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等文獻資料八百多種,是我國古代曆史文獻中有關植物論述的摘要和彙總。

另一部分是《植物名實圖考》,共38卷,所載植物的分布涉及中國的19個省。其中所載每種植物,大半根據吳其浚親自觀察和訪問所得,附繪精圖,並擇要記載了植物的形色、性味、產地、用途等;對於植物的藥用價值,以及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的考訂特別詳細,糾正了前人的不少錯誤。大部分植物圖依據新鮮植物繪製,且圖形精確逼真,能真實反映植物的特征,至今仍是研究我國植物種屬及其固有名稱的重要參考資料。現在許多植物定名也常常要參考它,比如八角楓、小二仙草、馬甲子等植物名稱,都源於這部書。《植物名實圖考》是全書的核心和精華,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植物學巨著。許多國家研究植物學和藥物學的專家都十分重視這部書。德國一位植物學家曾評價它“刻繪尤極精審”。1919年,當再次重印這部書時,許多外國人爭相購買和從事研究。這部書不僅讓我們中國人,也讓外國人看到了中華民族對世界植物學所做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