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林巧稚冒險抗“癌”

林巧稚(1901—1983),福建省廈門人。聞名中外的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的第一位女科學家,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29年,林巧稚經過八個艱苦的春秋,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且被挑選留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後來任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她是協和醫院婦產科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林巧稚畢業從事婦產科的教學、醫療和科學研究工作,擅長於疑難病例的診斷與處理。她的事業始終和病人聯係在一起,她的一生奮鬥目標是:“讓所有的母親都高興平安,讓所有的孩子都聰明健康。”她認為,不理解病人,不同情婦女,就算不上一個好的婦產科大夫。她曾主治過這樣一個病人。這是一個多年盼望做母親的人,在懷孕之後被診斷為宮頸癌,要住院手術,切除子宮,這就意味著孩子不能保全,今後將完全失去生育能力,這對於個人、家庭來說,無疑是痛苦和不幸。

作為一名醫生開刀病除,算是盡到了責任,但林巧稚在對患者進行一番認真檢查之後,又仔細查看了病人的病理切片,意外地發現,病理切片中的活體組織不那麼發脆發硬。這本來是不易被人注意的細微之處,使她心裏一動,這似乎與一般惡性病變的組織有點不同,會不會是良性腫瘤在懷孕期的特殊變化?她馬上找到病理科教授會診,提出自己的看法。從事病理研究幾十年的老教授張錫鈞,雖然不相信自己的分析會有錯誤,但還是被林巧稚說服了,同意了她那有些冒險的治療方案:暫不做手術,嚴密觀察腫瘤的變化,並做好一切應急準備。此後,每隔一周,林大夫都為病人作一次檢查,親自觀察病變情況。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腫瘤並未長大。冬去春來,胎兒成熟了,剖腹產出。奇跡出現了,患者的宮頸腫物居然消失了。原來,林巧稚的推斷是正確的。她不僅以崇高的醫德挽救了一個新生命,而且以高超的醫術,引出了婦科學上的新問題。

幾年之後,醫學界終於回答了這個問題,那例產婦所患的宮頸腫物是一種特殊的妊娠反應——脫膜瘤。它雖然具有瘤的形態,但並不是真正的瘤,更不是什麼惡性腫瘤。林巧稚就是以這樣高度的責任感對待病人,對待自己的事業。正因如此,她一生撰寫著書十幾部,成為我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