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李貴真和她的跳蚤
李貴真(1911—),山東省恩縣人。我國著名生物學家,有“跳蚤專家”之稱。
李貴真從小在農村長大,喜歡各種各樣的小昆蟲。中學畢業後,她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生物科學。1937年,她從齊魯大學生物係畢業後就奔赴貴州。那時,貴州、雲南各省鼠疫大流行,萬戶蕭疏,數以萬計的人掙紮在生死線上。跳蚤是傳播鼠疫的重要媒介。研究跳蚤的形態、種類以及活動方式等,是控製和消滅鼠疫的有效手段。舊中國,統治階級根本不關心人民的死活,也根本不重視對跳蚤的研究。當時年僅27歲的李貴真勇敢地、吃力地開墾起中國生物學的這塊處女地——蚤類學。
要研究跳蚤,首先要捕捉跳蚤。跳蚤像芝麻粒那麼大,非常善蹦善跳,很不容易捉到。人體和動物體既是跳蚤活動的場所,又是它吃飯的地方,它是真正的寄生蟲。捕捉跳蚤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跳蚤一旦跳上人體,鑽入衣服內,就很可能帶來傳染病。李貴真對這些全然不顧。為了捕捉到各種各樣的跳蚤,她翻山越嶺到樹多林密的動物身上捕跳蚤。因為野生動物生活在潮濕的樹葉、草叢中,這種條件正適合於跳蚤生存、生長。可是,野生動物是不讓人靠近的,李貴真就向當地獵人學會了打獵。用槍打死動物後,她趕緊跑過去,把早已準備好的一塊白布放在動物體下,然後,仔細尋找躲藏在動物身上的跳蚤。動物體溫一降,跳蚤就會向四處亂蹦。離開動物體的跳蚤跳到白布上,李貴真便迅速地用蘸了酒精的棉花團將那“黑點”按住,小心翼翼地裝入玻璃瓶裏。
李貴真不但學會了用槍打死獵物,還學會了挖陷井捉活動物的方法。她把捉到的小動物放到籠子裏,再把籠子放到水盆上,跳蚤一跳就掉到水中。李貴真常常守候在水盆旁,慢慢把水中的跳蚤捉上來。她也常常讓夥伴守在洞口,自己鑽進那又臭又髒的野獸洞中,細心尋找跳蚤。她翻山越嶺不知磨破了多少鞋底、劃破了多少衣服。這對一個年輕的女大學生來說,要頂住來自社會的世俗偏見,要經得起大自然的考驗,談何容易。可她硬是經得住了考驗和偏見,從1938年起,硬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夜以繼日地研究這小小的特殊昆蟲。
李貴真捉到跳蚤後,還要經過極複雜的製標本過程。製成標本後還要認真鑒定,整天用顯微鏡觀察跳蚤,在紙上耐心地畫下它的形態。有時一畫就是幾個月,在這枯燥單調的工作中,一種又一種中國新跳蚤被發現了。中國蚤類學這門空白的學科也漸漸發展充實起來。後來,李貴真寫出了《跳蚤》和《蚤類概論》等著作。《蚤類概論》被認為是“我國蚤類研究工作的一種初步總結,是我國昆蟲學、醫學昆蟲、蚤傳性疾病流行病學、醫學界和衛生界不可少的一種參考書”。國際生物學界認為這是“關於中國蚤類學的權威性著作”,它的內容被生物學界的外國專家學者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