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範朝來獲4塊國際獎牌

有人說他是天才,有人說他是“怪才”,也有人稱其為“瘋子”……不管你如何看,他獲得的一項國家發明獎和4塊國際獎牌卻是鐵的事實。

他,就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高級工程師範朝來,一個總“異想天開”的人,一個在科學發明道路上永遠探索、不知疲倦的人。

幼年的範朝來,對新奇的事物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坐上輪船,他總是溜進機艙,看看轟轟響的機器怎麼不用帆就能把船拖走……

1958年,他在大連鐵道學院學習,向學院要求“全工全讀”——在完成全部大學本科學業的同時,參加學校附屬工廠的全部勞動。4年下來,他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掌握了鉗、銑、刨、磨、齒輪加工等十幾種的加工技術,被評為三級車工。

畢業後,他來到了長春機車廠。憑著他青春的朝氣與幹勁,他毅然接受了鐵道部下達的研製自動縮管機的任務。沒有人力,他一個人幹;沒有房舍,12米的鬥室成了奮戰的戰場。

1976年春,世界上第一台50噸全自動縮管機問世了,而且創造了鐵道部曆史上第一次一次設計、加工、裝配、試車成功的好成績。它的問世,不僅解決了一項世界性難題,把工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推動了機械行業的發展。

1981年,範朝來調入長春光機所。他把構思已久的屬世界課題的關於研製載重步行機器人的立題報告交給了學術委員會。很多人對此不理解,他並沒有灰心,而是四處奔走,申訴意義,求得支持。最後,這一課題被列入中科院重點課題。

實驗研究開始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他開始拚命了。1天至少工作20小時,比他搞全工全讀的時間還要長。他使出渾身解數,動用了全部的知識與實踐的積累,設計種種方案,前後修改十幾次。辦公室裏,牆上掛的是圖紙,地上堆的是圖紙,摞起來不啻一座小山。

不到5個月時間,範朝來就把500多張圖紙全部設計出來了!加工裝配的結果表明,這些圖紙的成功率在995%以上,超過了世界第一流工程規定的95%的成功率。

範朝來與工程機械廠通力合作,又創造了一個奇跡:隻用二個半月就加工出所有零件,而且一次裝配試車成功。範朝來登上步行機的工作平台,操縱著有四個大足履,能載重400公斤的機器人踏步、前進、後退、左轉、右轉、原地回轉時,工人們不禁歡呼起來。他們紛紛向這位才華橫溢,而又膽略超群的知識分子祝賀!

這項成果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4月,這項成果又獲第1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會銀牌獎。外商們認為這台步行機的性能超過美國登月的機器人。

範朝來並沒有滿足機器人的發明,他正積蓄實力,向更高智能的機器人研究方向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