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秦昭王誠請範雎賜教
範雎是戰國時期魏國人,他輔佐秦昭王,上繼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誌,下開秦始皇、李斯統一之大業,是一位在政治上、外交上極有建樹的謀略家,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不僅是秦國曆史上的賢相,也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範雎少年時就懷有雄心大誌,但是苦於家貧,隻好投到魏國大夫須賈門下,希望有朝一日能得以發揮自己的才誌。
但是須賈忌賢妒能,他認為範雎的辯才之能搶了自己的風光,便設計暗害他。在吏卒的幫助下,範雎才抽身逃走。後來靠著魏國人鄭安平幫助,藏在民間,化名為張祿。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入魏。這時的秦國,由於變法奠定了富國強兵的堅實基礎,又經惠文王等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國勢更加強盛。秦國有個傳統政策,薦賢者與之同賞,舉不肖者與之同罪連坐。因此,秦國的有識之士,時常注意訪求人才。
鄭安平聽說秦國的使臣到來,便冒充賤役,去服侍王稽,想從中代為範雎通融。通過鄭安平的引見,再加上和範雎的長談,王稽發現範雎是個少有的賢士。便把使命交接完畢後,帶著範雎,前往秦國。
範雎進入秦國,住在下等客舍,過著粗食淡飯的生活,待命一年多,仍未得到任用。他對秦國大政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上書秦昭王,秦昭王見書大喜,重謝王稽薦賢之功,傳命用專車召見範雎。
範雎進入秦宮,早已成竹在胸,他徑直向禁地闖去。秦昭王走來,他故意不趨不避。宦官見這情況,大聲斥責他:“大王已到,為何還不回避?”
範雎反唇相譏,說道:“秦國何時有王,獨有太後和穰侯!”這話分明是刺激昭王。昭王聽出話中有話,又恰恰點到心中隱痛,趕忙把他引入密室,單獨傾談。
秦昭王畢恭畢敬地問道:“先生以何教誨寡人?”範雎一再“唯唯”連聲,避而不答。最後,秦昭王深施大禮,苦苦乞求說:“先生難道永遠不願意賜教嗎?”
範雎見秦王心誠,這才婉言作答:“臣非敢如此。未見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問而不敢作答。臣不是怕死不敢進言,臣怕天下人見臣忠而身死,從此緘口不語,裹足不前,不肯向著秦國。”
最後,範雎才點出秦國的政治弊端。
秦昭王聽後,推心置腹地說:“秦國地處僻遠,寡人糊塗。如今能得到先生您這樣的賢才,真是三生有幸。從此以後,事無論大小,上至太後,下及大臣,願先生好好教寡人如何處理,不要有什麼疑慮。”
秦昭王從此重用範雎,使得後來的秦國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確實比以前更加強大和富有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