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蔡邕倒履迎賓

蔡邕(yōnɡ)是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公元190年,漢獻帝遷都長安,蔡邕也一起到了長安。這年蔡邕已59歲了,是獻帝的左中郎將了,進出常是前呼後擁,車騎填巷,真可謂才學顯赫,貴重朝廷了。

當時,山陽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有個叫王粲(càn)的人,幼年時特別喜好讀書,精通古代文學以及秦漢以後的詩文,並且練就了寫作基本功。王粲向人借錢買了一些紙張,在街頭設案代筆,很受老百姓的歡迎。很多家人在外做生意未歸的,在邊關服役未滿期限的,或有打聽親朋舊友下落的,或商量兩家兒女婚姻期限的,都來請王粲代筆寫信。他的信寫得十分出色,很擅長模擬發信人的口吻,將事情原委講得清楚明白,讀信人見信如麵,親昵之情躍然紙上。有一位棄妻出走的丈夫,在外地收到妻子的信,不禁失聲痛哭,深深被妻子的癡情所感動,終於歸來,與妻子破鏡重圓。還有一位青年和尚,收到老母家信,信中盡述母親度日之艱難,晚景之淒涼,頓生愧疚之心,毅然退出佛門,重返塵世以盡孝心。

這一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傳說京城出了個“王鐵筆”。

有一天,這事終於傳入了高門大戶,被蔡邕知道了。他聽說一紙書信竟能使和尚還俗,感到詫異,便急忙對仆人說:“快去請那位‘王鐵筆’來,我想看看他到底有沒有真本事。”

一天,蔡邕正在花廳裏看書,仆人進來稟報說:“大人,那個人找到了!”

“快請他進來!”

仆人把王粲領進來,這位50多歲的左中郎笑了:“哎呀,沒想到你竟是一位少年,我還以為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先生哩!快快請坐!”

王粲地位低下,不敢入座。蔡邕說:“我今天以文會友,何必客氣呢!”王粲連連稱謝。主人一邊吩咐給客人看茶,一邊談起了文章之道。在交談中,蔡邕發現,這位少年對答如流,顯露出驚人的文學才華,他非常高興。當問及王粲的家世,老人家眉頭一緊,緩緩地說:“我想請你答應兩件事,不知可否?”

“大人請說吧。”

“第一件事,請你今後常來,我們可以多多切磋、商討。第二件嘛,請你給我這個花廳寫一首詩。”

王粲思索了一下,揮筆寫下了一首詩,連連說:“我這是班門弄斧,獻醜了。”

蔡邕看也沒看,便命仆人取20兩銀子,作為酬謝。他這是變著法子周濟王粲呢!

從這以後,他倆成了忘年交。

有一次,蔡邕設宴請客,門外車馬喧鬧,室內高朋滿座,都是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不一會兒,仆人湊近蔡邕的耳朵,低聲說:“門外王粲求見。”蔡邕立刻親自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竟穿倒了。眾人見主人如此慌慌張張的樣子,以為必是有什麼社會名流駕到,大家紛紛起立,不料來的人卻是一個布衣少年!

從此,蔡邕禮待布衣,“倒履迎賓”的故事便流傳開來。王粲後來成為東漢“建安七子”之一,是個著名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