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何澄接受少年批評改畫
何澄是元代著名畫家,他有許多名畫流傳後世。
一次,他創作了一幅名畫,他的許多同事和學生抱著“先睹為快”的目的紛紛登門拜訪。
何澄帶著大家走進了畫室,畫室的四周牆壁上都掛著畫家的新作。
大家邊看、邊說,氣氛十分熱烈、和諧。一會兒,他們來到一幅畫前停下來。張一捧問:“何兄,這幅畫就是新作?”大家的眼光都落在新畫上。隻見畫麵上畫著:一個40多歲的婦女,長長的頭發披搭在胸前,左手抓著頭發,右手拿著剪刀,正在剪那黑發……
“這幅畫,無論是人物的肖像,還是身上的裝飾,老師都是費了一番心思的。”一個學生嘖嘖歎道。
“畫畫最難的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你看這兩隻眼,含著無限的情韻,舍不得把珍貴的頭發剪掉呀!”張一捧說。
一個學生提出讓何澄老師給大家講講這幅畫的構思。何澄慢慢地說:“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作客,主人設宴招待我。我對友人是了解的,他們家很窮,這次為什麼有錢設宴招待我呢?後來我一了解,原來是主人家的母親把自己心愛的頭發剪下來賣錢,然後買酒菜招待我。這件事我一直記在心裏,我感激友人的情誼,尤其感激他的母親,所以,我把這一素材進行加工,畫成這幅人物畫‘陶母剪發圖’!”
這時,從人群中走出一個小孩,他也喜歡畫畫,看見大家在欣賞主人的畫,自己也夾在裏麵看看。這個小孩,就是長大後當官的嶽柱,他當時隻有12歲。看了看“陶母剪發圖”,他說:“這幅畫畫得不真實!”
嶽柱的一句話,就像一把鹽撒在油鍋裏,頓時炸開了。張一捧等人都責怪小孩多嘴。
站在旁邊的何澄,認出這個小孩,他是仆人的兒子。他和顏悅色地說:“嶽柱,你說說,這幅畫哪裏不對呢?”
嶽柱聽了主人的話,心裏踏實多了,說:“剛才聽說,陶母家裏很窮,沒有錢買酒菜請客人,隻好剪掉頭發賣錢買菜招待客人。可是既然陶母很窮,那您為什麼給她戴上金釧子呢?她可以把金釧子拿去賣錢,不比賣頭發值錢嗎?”
張一捧聽後啞口無言。何澄聽後,點點頭說:“你的意見提得很好,戴著金釧子,她就不是窮人,而是一個富貴女人了。”說著,轉身拿起畫筆,在陶母手上,把金釧子抹掉了。
畫家改完,再想征求嶽柱的意見時,嶽柱早已離開畫室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