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恐龍的基本生活
恐龍的行走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的運動姿勢的最大特征就是爬行,就像蜥蜴那樣。肚皮緊緊貼著地麵,四肢由軀體下方向外麵伸出來,匍匐著前進。它們這種運動方式不僅速度慢,而且相當費力。據研究證明,恐龍是站立著行走的。恐龍走路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用四足行走,一大類是用兩足行走。四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走起路來和大象、牛、馬等沒有什麼兩樣。恐龍,不論是四足行走,還是兩足行走,它們的身子都是直立的,而且與地麵是垂直的。在恐龍大家族中,各種各樣的恐龍,它們走路的速度並不一樣。恐龍家族中走路速度最慢的是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每小時走的路最快也不過7千米多一點。四足行走的劍龍和甲龍的腿腳比蜥腳類恐龍厲害一些,走路也快一些,最快時每小時可以達到8千米。用四足走的恐龍,也有速度很快的。像角龍,如果它們追逐獵物時,使出最大的力,在短的時間每小時的速度達到近50千米。兩腳行走的鴨嘴龍每小時能走18.54千米,若遇到敵人,也能像馬跑那樣,快速離開危險區。
恐龍的取暖和乘涼
一隻巨型的長頸素食恐龍,如雷龍,有一個龐然巨物似的身體,使它有可能保持自己的體溫。在接近動物皮膚表麵時,熱力能透進或透出皮膚,特別是在頸和尾這樣窄長的部位,就如這隻曬太陽的蜥蜴那樣。不過在寵大身體縱深處,體溫會保持不變。
恐龍生活的亮點--頭飾
白堊紀晚期,恐龍家族中冒出一類嘴巴像鴨嘴一樣的植物性的恐龍--鴨嘴龍。鴨嘴龍也是一種很愛美的恐龍,特別喜歡用“帽子”來裝飾自己的頭部。所謂“帽子”,實際上是長在頭骨上的骨質突起物,古生物學家稱這為頂飾、頭冠或棘突。
恐龍的異裝
劍龍的打扮與眾不同,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弓形脊背上的那些垂直生長的巨大三角形骨板。這些骨板在脊背兩側分成兩行,平行交錯地排列著,一邊10多個。它從頸部一直排到尾部,在離尾端不遠處突然消失,而被幾根尖利的骨刺所代替。它這身“奇裝異服”在恐龍中是罕見少有的。
恐龍公墓
在世界一些地方,大量恐龍遺骸集中埋藏在了一起,人們把這些集中埋藏恐龍常常僅為一種,但有時則有多種。恐龍公墓往往是恐龍突然遭遇某些自然災難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這是恐龍留至今天的最有價值的遺產之一,因其發現數量很少,所以一旦發現,便會引起世人的矚目。現今著名的恐龍公墓如: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公園、美國國立恐龍公園、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二連浩特恐龍墓地、元謀恐龍公墓等。
2、食素恐龍的生活
早期的素食恐龍
三疊紀時的食草恐龍是早期的食草恐龍,它們體形不如白堊紀時的食草恐龍,但食量卻也非常大。由於食草性恐龍要吃掉大量的食物,因此,它們豐富的排泄物給聯合古陸帶來了豐厚的肥料,植物生長得更旺盛,更繁茂了。這給食草恐龍帶來更豐盛的食物,如果不是需要時時提防著凶猛的食肉恐龍,食草性恐龍恐怕是當時最自在的動物了。
食素恐龍的食物
吃植物的恐龍有豐盛的食物可以享用,鬆柏、銀杏、蘇鐵和蕨類等植物,可以滿足不同恐龍的不同口味。不同時期的食草恐龍,食物也略有不同。三疊紀時,恐龍們的食物主要是蕨類、杉葉藻,還有一些長得較高的針葉樹以及小片的柏樹、銀杏和鐵樹。侏羅紀時期,比如腕龍,它們吃的是針葉枝和銀杏葉,矮小的恐龍吃的還是蕨類植物和藻類植物。白堊紀時期,是食草恐龍的興盛時期。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銀杏,針葉樹成為高大的恐龍的食物。矮小的食草恐龍的食物更豐富了,小草從地上長了出來,開花的植物出現了。原始的玫瑰、木蘭花和睡蓮成了它們新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