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迷龍的歸屬
目前敏迷龍的分類還不是十分確定,根據前後發現的兩具敏迷龍骨架化石,古生物學家可以確定後肢有骨板,長有骨釘,四足行走,以葉狀小牙齧食植物,而且因為沒有發現尾棰,所以古生物學家把它歸入甲龍類的結節龍科。但現在根據它的其他特征,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可能是一種原始的甲龍類,或者可能屬於甲龍類中結節龍科和甲龍科之外新的單獨的一個別科。
名字最短的恐龍
在寐龍發現之前,敏迷龍的拉丁文學名“Minmi”曾是所有恐龍的學名中最短的,不過,2004年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徐星等人在遼寧省北票市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物種的化石,這是第一隻被發現死前處於睡眠狀態的恐龍的化石。除星教授將這個新發現階段的恐物種命名為寐龍,即“Mei”。這樣它便搶了敏迷龍的“學名最短的恐龍”的頭銜。
恐龍名片
名稱:敏迷龍
時期:白堊紀中期
外形:身3米
屬目:甲龍類
分布:大洋洲:澳大利亞
23、埃德蒙頓甲龍
從已經發現的幾塊幾乎完整的骨骼化石來看,埃德蒙頓甲龍的體格比現在最大的犀牛還要健壯,其體重約為犀牛的兩倍,它有一個很小的頭,龐大的身體上覆蓋著大塊的骨板,體側長有小型骨刺,當遇到阿爾伯塔龍這樣的的捕食者時,它為了自衛或保護自已的孩子,也可能會向這些大型肉食性恐龍發起衝擊。
埃德蒙頓甲龍的長相
埃德蒙頓甲龍的整個身體從頭部往臀部越來越寬,身上還披著一層重重的釘狀和塊狀甲板。他的脖子和頭骨上也有骨板,兩塊連接頭和脊椎骨的椎骨融為一體,這意味著埃德蒙頓甲龍很難扭動它的脖子。它的身體兩側還各長著幾對很尖銳的骨質刺。它的四肢十分粗壯,從而能有力地支撐著它寬闊而又扁平的身體。不過,它的尾部沒有包頭龍那樣的尾錘。
埃德蒙頓甲龍的頸部骨板
除了前部的骨板外,埃德蒙頓甲龍的頸部上也長有骨板,從頸部前端到肩部總共有三排,最後麵的兩塊骨板是三排頸部骨板中最大的。據推測,其頸部骨板的表麵可能曾包著一層角質。它的這些骨板像是圍護在柔軟部上的堅硬盾牌,當阿爾伯塔龍試圖用尖牙咬住埃德蒙頓甲龍的頸部時,頸部的骨板便提供了有效的防護。埃德蒙頓龍的肩部還有可怕的骨刺,這也能保護它的頸部。
埃德蒙頓甲龍的牙齒
盡管埃德蒙頓甲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應該說比大多數鳥臂目恐龍都要進化一些,但它的牙齒卻比較原始,而且牙齒與牙齒之間互不相連。它的頰齒從正麵看,牙齒呈葉狀,中間還有脊狀突起,牙齒的兩麵都有牙釉質的保護,能夠抗磨損,埃德蒙頓甲龍的牙齒從牙冠到牙根長約4厘米,這在甲龍類結節龍科恐龍中算是比較小的,但相對於那些甲龍科恐龍而言卻要大得多。
埃德蒙頓甲龍的生活方式
埃德蒙頓甲龍的嘴部相當狹窄,所以它可能是一個挑食者,它會選擇一些汁液最多的植物來吃。當在灌木叢或低矮的樹叢中吃東西的時候,埃德蒙頓甲龍會用它那前方無牙的喙部把嫩樹葉叼下,然後再依靠大嘴深處的頰齒把叼下來的食物嚼爛。不過到了旱季,埃德蒙頓甲龍喜愛吃的植物估死之後,它也可能會去啃食樹皮或者堅韌的灌木。一旦有肉食性恐龍想以它為食時,埃德蒙頓甲龍身體兩側以及肩上的尖刺就成為它最的武器。
埃德蒙頓甲龍的自衛
以前不少人認為由於埃德蒙頓甲龍的肚子柔軟無甲,所以它可能匍匐在地上,把自己蜷成一團,一直到掠食者的走開為止。其實更可能的情況是,埃德蒙頓甲龍遇到敵人時不會一味地躲閃,而是采取一種積極的自衛方式,它會往前衝向打算襲擊它的肉食性恐龍,用身體兩側及肩上的骨釘去刺襲擊者。
恐龍名片
名稱:埃德蒙頓甲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7米、重4噸
屬目:甲龍類
分布:北美:加拿大,美國
24、包頭龍
像包頭龍這樣的甲龍類恐龍身體長達6米,體重超過了3噸,它們看起來就像巨大的坦克。一副堅不可摧的盔甲來保護身體,躲避獵食者的捕殺。需要防衛時,它們堅硬有力的尾槌會給敵人以準確、有效的打擊。
包頭龍的長相
甲龍類恐龍生就了一副適宜承載自己沉重盔甲的骨架。骨質的甲板和釘刺使這些恐龍躲避獵食者的捕殺。甲龍類恐龍的前、後肢都很短,像柱子一般,就如今天大象的腿一樣。它們的肋骨和脊椎非常結實、強壯,足以承載沉重盔甲和容量巨大的胃。它們小小的頭部則由硬如岩石的盔甲保護起來。尾巴兩側的肌肉強健有力,甲龍類恐龍就憑借它來甩動尾槌,打擊敵人,尾槌的威力足以打死一個獵食者。
包頭龍的食譜
由於甲龍類恐龍是植食性的,它們長著適合撕咬植物葉片的小牙齒,並且長有角質喙。多數情況下,這些恐龍不把食物嚼碎,而是將它們整個兒吞下去。吞下去的這些粗糙的硬質植物是不容易被馬上消化掉的,這正可以說明為什麼甲龍類恐龍的身體呈桶狀,以及為什麼它們長有容量巨大的胃。不妨想像一下,一條甲龍飽餐之後,腹內一定是“響雷”陣陣,體外自然是“爆破”聲聲。
包頭龍的尾巴
包頭龍的尾巴是它的自衛武器,由於它的尾骨由肌腱綁束在一起,所以尾巴的大部分是硬挺的,隻有尾巴基部的關節非常靈活,也正是這靈活的尾巴基部才能使它能自由地甩動尾巴末端的尾錘去擊打敵人。這麼準確的一擊能輕易地打死像霸王龍那樣的獵食者。
包頭龍的生活形態
包頭龍是北美洲西部森林中孤獨的行動者,一般都是單獨活動,不會聚集成群。它也是一種典型的草食性恐龍,而且並不怎麼挑食,它水桶般的身軀裏裝著結構複雜的消化係統,可以幫它慢慢消化食物。包頭龍不會對其他恐龍起主動攻擊,它身上的骨甲和尾巴上的尾錘不過是它的防身武器而已。當遇到肉食性恐龍時,它能夠輕巧地躲開肉食恐龍的側麵攻擊,但是如果肉食恐龍把倒翻過來。讓柔軟的腹部朝上時,那麼它就可能成為那些肉食性恐龍的美食了。
包頭龍的近親
籃尾龍與包頭龍一樣,屬於甲龍家庭。它生活在白堊紀末期,身長為4.5-6米,體重為2噸,其化石是在蒙古發現的。和包頭龍一樣,它的身上也有骨質棘刺,尾巴末端長有骨質尾錘,隻不過它的體長要比包頭龍略短,也顯得更加細長,速度和防禦性都相應有所增加增強。籃尾龍身上的骨頭大約有700塊之多,比人類要多大約500塊。
恐龍名片
名稱:包頭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長7米、重2噸
屬目:甲龍類
分布:北美:加拿大,美國
25、腫頭龍
腫頭龍類恐龍是一群怪異的恐龍,它們的頭是半球形的,腳像鳥的爪子一樣,19世紀50年代,人們首先發現了腫頭龍類恐龍的牙齒化石,但是科學家們還不能確定他們究竟是什麼。後來,在1924年,人們又找到一隻劍角龍的頭骨和骨架,劍角龍體形較小,用兩條後腿行走,是植食性恐龍,與鳥腳類恐龍相似。不過與鳥腳類恐龍不同,它的頭十分堅固,其安全性不亞於頭盔。因此把它歸為腫頭龍類。
腫頭類的長相
腫頭龍類恐龍為什麼長著如此厚實的頭骨呢?腫頭龍是腫頭龍類恐龍中體形最大的恐龍之一。作為恐龍,腫頭龍整個頭骨的厚度是正常的,但是它的頭蓋骨竟然厚達22厘米。腫頭龍圓形頭頂的邊緣還圍著一圓隆起的骨質結節。為爭奪異性,雄性腫頭類恐龍之間也許會進行一種議式性的決鬥--用頭頂撞的比賽。在競爭中,頭蓋骨愈厚的雄性恐龍顯然愈容易成為獲勝者。
骨質棚
腫頭龍的顱骨後麵有一個突出的骨質棚,厚度約為25厘米,形狀看起來就像一個保齡球。古生物學家猜測,腫頭龍正是利用這兒進行碰撞的,不過此處可碰撞部位很小,容易發生危險,尤其是脖子很容易側向扭傷。此外,腫頭龍相互碰撞時,這個骨質棚可能會把碰撞帶來年震蕩通過神經傳到全身,是免頭部的傷害。這樣的特征同樣表現在其他腫頭龍類如平頭龍、冥河龍等身上,隻是各自的骨質棚厚度不同而已。
腫頭龍的骨頭
對於劍角龍頸骨的情況,人們了解不多。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骨骼一定是特別堅固的,因為隻有這樣,它們才能承受捕鬥中由頭頂相撞所產生的衝擊力。
腫頭龍的親戚--冥河龍
冥河龍的化石是1983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發現的。據推測,這隻冥河龍的身長約2.4米,冥河龍是一種頭顱頂部、後部與口鼻部有非常發達的骨質突起的神秘恐龍。在全部化石記錄中,冥河龍那繁多的精巧而複雜的頭飾使它的相貌在腫頭龍類乃至全部恐龍中都是最麗目猙獰的。異常厚實的頭顱表明,冥河龍在腫頭龍類中是比較進步的種類,因為它的頭顱骨板已經往更厚實的方向發展,這正是腫頭龍類的進化方向。目前,人們隻發現了五具冥河龍的頭骨,以及一些零碎的身軀遺骸。
腫頭龍的頭
當腫頭龍類恐龍擺出撞頭的架勢,並以賽馬般的速度向前奔跑時,它的脊柱是挺直的。由於它的頭是半球形的,所以在撞擊時,它頭頂正中的衝擊力是最強的。在兩隻腫頭龍類恐龍用頭頂正中相撞的比賽中,它們的頭部隻能朝向體則。腫頭龍類恐龍的頭部形狀各不相同。有些,如腫頭龍的頭部形狀,完全是圓形的;其他的,如平頭龍的頭部形狀,則扁平一些,並漸漸向上傾斜,在末端形成一個尖頭。所有腫頭龍類恐龍的吻部都長有骨質的結節和尖角。它們厚重頭頂的邊緣上,也長有這種結節與尖角。這樣的頭頂邊緣便和角龍類恐龍頭上頸盾的邊緣很相似。這種情況意味著,這兩類恐龍很可能是近親。科學家們猜想,當腫頭龍類恐龍以頭頂相撞時,會發現出“砰砰”的響聲,這樣巨大的撞擊聲肯定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
恐龍名片
名稱:腫頭龍
時期:白堊紀末期
外形:4.6米、重1.5噸
屬目:腫頭龍類
分布:北美:美國
26、莫它布拉龍
莫它布拉龍得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洲的一個小鎮,人們認為它是禽龍的另一個近親,盡管體型小一些,頭部的結構也有明顯的不同,但與後者仍有幾分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鼻子有突起骨塊,可能是求愛用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一對大鼻孔,這表明他需要靈敏的嗅覺以覓食,牙齒的形狀更像是用來切割食物而不是磨碎食物的,或許這意味著,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它是肉食動物,像多數的禽龍科一樣,莫它布拉龍也長著一個釘子狀的拇指。
恐龍名片
名稱:莫它布拉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7米
屬目:禽龍科
分布:大洋洲:澳大利亞
27、小角龍
作為角龍科的侏儒,小角龍體格輕巧,而且從健壯的後肢判斷,它奔跑速度很快,不過,幾乎可以肯定它吃草時四腳並用,同時對潛在的危險十分警覺,一旦發現食肉恐龍地立即逃跑。頭骨背後有隆起的梁,這也是這一恐龍科的典型特征。
恐龍名片
名稱:小角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80厘米
屬目:角龍科
分布:亞洲:蒙古,中國
28、隱角龍
這種小型恐龍介於鸚鵡嘴龍和有角類恐龍之間的進化階段,它像鸚鵡龍一樣長有一張喙形嘴,不過上頜有牙齒,它頭骨後部的脊突更明顯,但也不像後來的角龍那麼誇張,與後來的親喙動物不同,它不長角。隱角龍後肢以達,善於奔跑,這對於沒有其它防禦方式的食草恐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吃東西時可能四足並用,但需要奔跑時則用後肢站立。
恐龍名片
名稱:隱角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2.7米
屬目:鳥臀目
分布:北美亞洲:蒙古大洋洲:澳大利亞
29、原角龍
一些完整的化石發現使古生物學家能夠較好地了解原角龍的外貌及生活方式,它雖然站立時高度不到1米,但體重約二百千克,通常四足行走,但也可能會用後肢站立,雙足奔跑,它頭後部長著顯著的盾形突出物,上麵附著的肌肉用來支配強有力的喙形嘴,當古生物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發現原角龍的化石時,也同時發現了蛋巢及恐龍蛋化石,原角龍每次生12個蛋,蛋殼特別薄,在沙中排成羅旋狀。
恐龍名片
名稱:原角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2.7米
屬目:角龍科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
30、似角龍
似角龍比三角龍小許多,頭盾長而窄,邊上是一圈後指的鋸齒狀棘刺。頭盾中央也有一處突出的分水嶺一樣的梁。似角龍生活在沼澤裏,靠味美茂盛的草木為食,斂取草木主要用它那鸚鵡狀的喙形嘴。它的體重超過5噸,大部分時間都在淺水和濕地中跋涉。
恐龍名片
名稱:似角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6米
屬目:角龍科
分布:北美:加拿大
31、真雙齒翼龍
真雙齒翼龍是已知最早的翼龍之一。它那條長長的骨質尾巴,大約是它全長的一半。像許多其他的翼龍一樣,它的尾巴末端有一個小小的菱形片,可能起舵的作用,幫助它在空中改變方向。
恐龍名片
名稱:真雙齒翼龍
時期:三疊紀晚期
外形:長75厘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歐洲:意大利
32、準葛爾翼龍
這種不同尋常的動物是在中國最早發現的翼龍,它的喙底部有一個垂直的冠飾,嘴尖鋒利並向上翻,牙短小但堅硬,使用它在粉碎食物時比抓住獵物更有效。從這些特征上推測,準葛爾翼龍吃軟體動物和其它硬體海濱動物,它把動物從岩石中抓出來,再用它的頜砸碎,它的長腿對於趟過有岩石的池塘尋找食物,是非常理想的。
恐龍名片
名稱:準葛爾翼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3.5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亞洲:中國
33、無尾頜翼龍
無尾頜翼龍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嘴裏長有釘子一樣的牙齒,兩翼特別寬大,身體雖小但活動敏捷,能快速飛行,長有一雙大大的眼睛,視域寬廣,能迅速捕捉到在空中飛行的昆蟲。
恐龍名片
名稱:無尾頜翼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50厘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不詳
34、風神翼龍
由阿茲台克神來命名的風神翼龍,可能是存在過的飛行動物最大的,它長有頭冠,卻沒牙齒,與無齒翼龍不同的是,風神翼龍嘴巴細長,頜的前半部分是長而窄的尖喙,後半部分則連著極長有硬脖子。1971年出土的風神翼龍的原始化石由巨大翅膀骨架構成,與那些小一點的物種的整骨架對比,估計它的翅膀約15米高。盡管現在的數字要比這小些,與大多數翼龍不同,風神翼龍居住在內陸,它能夠像滑翔器一樣翱翔在天空,它的喙沒有牙齒,表明它可能是一個食草動物,盡管它也可能捕食地上的動物。
恐龍名片
名稱:風神翼龍
時期:不詳
外形:長3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不詳
35、無齒翼龍
無齒翼龍的化石首先在19世紀70年代被發現,在隨後的一百年時間裏,它是已知的翼龍中最大的,它張開翅膀使大多數其它的翼龍相形見絀。
但最與眾不同的是它巨大的形狀怪異的頭上有一個奇特的骨頭冠飾,其中一種無齒翼龍,它的冠飾向上堅立幾乎與喙呈直角,而另外一種無齒翼龍的冠飾向後延伸與喙幾乎在一條直線上,這種冠飾能夠幫助進行平衡,其作用就像飛機的尾翼,使喙的尖端切入上升的氣流,這種切入的作用雖然是一個優勢,無齒翼龍可能是靠低低地掠過海浪捕魚為生,像今天許多捕魚海鳥一樣,它不可能落到水麵上,因為一旦那樣,它那巨大的翅膀難再讓它重新飛起來。奇怪的頭飾可能幫助其更好的在海麵上保持平衡。
恐龍名片
名稱:無齒翼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9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北美:美國歐洲:英國亞洲:日本
36、突喙翼龍
對於這種巨大的南美翼龍在喙上的冠飾有著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為交配季節用展示自己引起異性,可以從化石中發現冠的大小不同得以證明,第一種解釋為有助於捕魚。
恐龍名片
名稱:突喙翼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喙的冠飾
屬目:翼龍目
分布:南美
37、迷你翼龍
另一個在巴西發現的食魚翼龍是迷你翼龍,它的喙前部約有十二顆特別長的牙,頜後部的牙小一些,而在喙的開合處沒有牙,這種結構在翼手龍中很普遍,這意味著迷你翼龍不能咀嚼食物,而是整個吞下小的魚,或在降落後撕食大的獵物。
恐龍名片
名稱:迷你翼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4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南美:巴西
38、安哈龍
像突喙翼龍一樣,安哈龍是從巴西東北部的發現的,從中得知的,它有一個典型的適合捕魚的喙,牙齒相互對鎖,整個的頭骨約五十厘米長,像其它的翼手龍,它的脊柱與眾不同,頸脊椎最大,逐步變小直至粗短的尾部,通過對比發現,大多數陸地爬行動物最大的脊椎在身體的中心,從而承受最大的重量,翼手龍卻需要特別大的頸脊椎來支撐它特大號的頭部。
恐龍名片
名稱:安哈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4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南美:巴西
39、披羽蛇翼龍
披羽蛇翼龍是世界上最大的翼龍,兩翼張開可達15米寬,比2輛卡車還要大,它的化石發現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和墨西哥交界的白堊紀晚期地層中。當時並沒有發現它長有羽毛,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毛發鬼”。但在此之前,古生物學家曾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侏羅紀晚期地層中發現過長有羽毛的披羽蛇翼龍,這種身形龐大的翼龍必須借助一些風力才能起飛,然後憑借寬大的翅膀,在空中滑翔,可以停留很長時間,據古生物學家研究,披羽蛇翼龍可能經常吃一些恐龍的屍體,就像現在的禿鷲一樣,喜食腐肉。
恐龍名片
名稱:披羽蛇翼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5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北美:美國亞洲:哈薩克斯坦
40、翼手龍
這種廣為人知的最早的恐龍的化石,重見天日是在1784年。它名字的意思是“翅膀上長手指”。翼手龍有一個緊湊的身體,一個小的肋骨籠架,長長的翅膀上長有三個小爪的指頭,尾巴較短。它的頸部發達,從而支撐大的頭部和喙,但它沒有冠飾。在發現的十幾種已被確認的翼手龍的化石裏麵,身體結構和大小略有不同。最大的以魚為食,而小的卻是吃昆蟲。
恐龍名片
名稱:翼手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12米
屬目:翼龍目
分布:南美:阿根廷
41、踝龍
踝龍是最早鳥臀類恐龍之一,可能是一種早期形態的劍龍,有一個小頭,一個沒有牙齒的鳥喙,小小的牙齒縮在更往後的顎裏麵,笨重的身體被包在骨板裏,這個骨板從脖子到尾巴,長著一排排連續不斷的尖釘。
恐龍名片
名稱:踝龍
時期:侏羅紀晚期
外形:長9米
屬目:鳥臀目
分布:北美:美國
42、雷克維龍
有些專家認為,劍龍身上的骨板不是用來控製體溫,而是用來幫助認別它們自己的種類和吸引異性,每一個種類的骨板和骨釘的排列方式是不一樣,雷克維龍有兩排大而薄的骨板。
恐龍名片
名稱:雷克維龍
時期:侏羅紀早期
外形:長4米
屬目:踝龍科
分布:歐洲:英格蘭
43、木他龍
1981年在澳大利亞找到了木他龍,化石顯示,它的頭顱上有一塊隆起的骨頭,就在眼睛前麵的位置,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塊隆骨的用處,它可能是用不能是用來炫耀和吸引異性的。
恐龍名片
名稱:木他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7.3米
屬目:禽龍科
分布:大洋洲:澳大利亞
44、脊龍
脊龍與禽龍上是近親,它們生活在相同的時代和相同的區域,除了大小不同外,兩者唯一的不同是脊龍的脊梁上長著朝上聳起的脊骨,這脊骨沿著背部形成一道明顯的脊嶺。
恐龍名片
名稱:脊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7米
屬目:禽龍科
分布:非洲:尼日尼亞
45、克利吐龍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為什麼克利吐龍的口鼻部有骨頭隆起,可能隻有雄性的克利吐龍才有隆骨,用於求偶時炫耀。
恐龍名片
名稱:克利吐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9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
46、山東龍
山東龍是最大的鴨嘴龍之一,它有一根特別長的尾巴,幾乎有它全身的一半長,尾巴形狀粗重而扁平,當它直立行走時,這根尾巴就被舉在身後,幫助平衡身體,山東龍可能重達4.5噸。
恐龍名片
名稱:山東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3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亞洲:中國
47、鵝龍
兩具成了“木乃伊”的鵝龍,提供了關於它們食性的珍貴線索,它們胃裏容納了鬆針、嫩枝和果實,和其它鴨嘴龍一樣,鵝龍可能用後腿站立起來采集樹葉。
恐龍名片
名稱:鵝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0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
48、巴克龍
這是已知的最古老的鴨嘴龍,這類恐龍出現在白堊紀晚期,與開花植物在世界上蔓延同時。大量的植物供應,加之高效咀嚼的顎對植物的利用,可能是這種恐龍得到大發展的原因。
恐龍名片
名稱:巴克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4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
49、艾德蒙吐龍
像有的鴨嘴龍一樣,艾德蒙吐龍有一個無牙的鳥喙。在這個鳥喙的後麵,上顎和下顎有多達上於顆緊密排列的牙齒,用來嚼爛食物,牙齒逐漸用壞時,就長出新牙代替,它的脖子強壯,可能彎曲,不必移動就能在周圍一個寬廣的區域產集低矮的植物。
恐龍名片
名稱:艾德蒙吐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3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加拿大
50、鴨嘴龍
鴨嘴龍是北美發現的第一種恐龍,它的骨骼在美國新澤西州找到,它於1858年被重新修複和命名,像克利吐龍一樣,鴨嘴龍扁平頭,沒有冠,但它的口鼻部有一塊隆起的大骨頭。
恐龍名片
名稱:鴨嘴龍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9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加拿大
51、太西龍
太西龍的體積比它的大多數親屬大,它的上顎前端有牙齒,它的脛骨和大腿骨一樣長。說明它比其他棱齒龍跑得慢,但它的背上有幾排骨釘。這也許有助於它防禦敵人。
恐龍名片
名稱:太西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3.5米
屬目:棱齒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
52、原龍櫛龍
這種恐龍有一個低低的骨冠,沿著扁平的口鼻部,一直長到頭頂,末端是一個小骨節,像所有的鴨嘴龍一樣,原龍櫛龍有一個無牙的喙用來采集植物吃。
恐龍名片
名稱:原龍櫛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8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
53、傾頭龍
像其他腫頭龍一樣,傾頭龍是素食動物,可能以樹葉和水果為食,它靠兩條腿走路,有五指的前肢,三個腳趾的後肢和一條長而沉重的尾巴,頭上的圓形大帽由一排骨釘和隆起物包圍著。
恐龍名片
名稱:傾頭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2.5米
屬目:腫頭龍科
分布:亞洲:蒙古
54、蘭氏龍
與這個科的所有成員一樣,蘭氏龍在吃東西時靠四肢走動,但如果受到掠嚇,它可能站起來靠兩條後腿逃跑,它頭上有兩個突起,一個空心的高冠在前,一個實心的骨刺指向後麵。
恐龍名片
名稱:蘭氏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9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北美:加拿大,美國
55、脊冠龍
脊冠龍的頭上有一個半圓形的冠,與盔龍的冠相似,沿著背部還有高高的脊骨,這些脊骨可能形成一直包著皮膚的脊嶺,這個脊嶺也許有助於它控製體溫,當轉向太陽時,脊嶺能吸收熱量。
恐龍名片
名稱:脊冠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9米
屬目:鴨嘴龍科
分布:北美:加拿大
56、胄甲龍
這種穿盔甲的笨重的結節龍,有寬寬的骨板橫在頸部和臀膀,而背部覆蓋著比較小的骨釘。每一側都有巨大的骨刺保護,甚至頭上也有厚厚的骨片。
恐龍名片
名稱:胄甲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7米
屬目:結節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
57、雄牛龍
雄牛龍的頭骨,是所有已知的陸地動物中最大的頭骨之一,加上從頭頂上伸展開來的龐大頸盾,頭顱尺寸超過了2.5米,這個龐大的頭和口鼻部的三個尖角,對任何肉食恐龍來說都是個挑戰。
恐龍名片
名稱:雄牛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7.6米
屬目:角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
58、細小角龍
細小角龍長著矮胖的身體和長尾巴,身體靠四條結實的腿支撐,它的脖後麵是骨質脊嶺,口鼻部的中間有一個短角,與原角龍科的其他成員不一樣的是,這種恐龍的上鳥喙沒有牙齒。
恐龍名片
名稱:細小角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1米
屬目:原角龍科
分布:亞洲:蒙古
59、微角龍
微角龍是已知最小的角龍,它體形輕巧,可能是一種跑起來很快的動物,它的脛骨幾乎是大腿骨的兩倍長--這是善於速跑的恐龍的一個標誌,吃植物時,它可能靠四肢移動,遇到危險裏則站起來靠兩條腿逃跑。
恐龍名片
名稱:微角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76厘米
屬目:原角龍科
分布:亞洲:中國:蒙古
60、蒙大拿角龍
雖然蒙大拿角龍的口鼻部有一個明顯的角,但它還是原角龍科恐龍,而不是更先進的角龍科的成員。它的尾巴異常地粗大靈活,能快速地左右擺動,在繁殖季節,這個尾巴可能是用來作為一種求偶的信號,或作為一種識別的標記。
恐龍名片
名稱:蒙大拿角龍
時期:白堊紀晚期
外形:長3米
屬目:原角龍科
分布:北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