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6500萬年前,太陽可能曾發生過一次輕微的爆炸。爆炸時,一些碎渣從太陽上飛濺出來,落到了地球上,從而造成地球沉積物中銥含量的明顯增高。
在恐龍的絕滅問題上,太陽可能負有責任,也可能是無辜的。這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
8、恐龍滅絕與性功能
“由於古氣候及地質--地球化學因素的影響,據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雄性恐龍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大量的恐龍蛋未能受精,導致了恐龍最終滅絕。”
而恐龍骨骼化石則零星可見,是恐龍蛋未能孵化從而導致恐龍滅絕的直接見證。
支持這一觀點的例證,是英國一名化石商人在來自中國的70個恐龍蛋化石中發現一個有胚胎化石,也說明恐龍蛋的受精率頗低。
9、恐龍滅絕與分子雲衝入
主張分子雲衝入假說的人認為是宇宙中巨大分子雲撞入太陽係,使地球大氣中產生很多宇宙塵土。塵土具有強烈的折射作用,把太陽光反射或散射向空間,從而引起氣候惡化,同時含氧量也減少,使恐龍陷入一種缺氧狀態,而導致恐龍絕滅。這個假說,其一,到目前為止還沒任何證據讓人確信曾經有過分子雲進入太陽係;其二,假設確有分子雲與太陽係衝撞之說,所產生的氫和地球上的外逸的氧,在熱合力的作用下能產生水汽,那麼,濕重的水汽很快會和周圍眾多的塵粒結合,形成冰雹或濁雨還回地球,不存在缺氧一說;其三,恐龍的肺呼吸量和其他爬行動物諸如鱷和蜥蜴一樣,甚至強於它們,因為恐龍有極快的奔跑能力。
10、恐龍滅絕與生物競爭
在三疊紀晚期,恐龍剛剛從古老的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而從獸形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哺乳動物也已出現在地球上,看上去哺乳動物不是恐龍們的對手,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哺乳動物顯然又比恐龍們高明。
一是,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有調節體溫的汗腺,毛發以皮下脂肪組織,對較冷,較熱的環境都能適應。
二是,哺乳動物腦子高度分化,腦量也比恐龍多得多,牙齒也有了更為精細的分化,消化器官和功能更加完善。它們對機體各種活動的指揮十分自如,適應環境的能力,都大大地超過了恐龍。
三是,生殖方式,哺乳動物的胎兒在母體內成長,生出來後,用乳汁哺育後代,這顯然,哺乳動物幼兒的成活率比恐龍高得多。況且在恐龍絕滅時,哺乳動物還並不強大。哺乳動物是在恐龍滅絕100多萬年之後才獲得空前的發展。因此這個恐龍滅絕的原因的說服力也不夠強烈。
11、恐龍滅絕與生物堿中毒
從發現的恐龍化石證明,這些巨大動物全部消失之前,有的確實是患了重病,有的身體呈現扭曲。據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吃了過量的生物堿而中毒的原因。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探討恐龍的絕滅之謎,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這種觀點雖有說服力但也有嚴重的缺陷。第一,在時間上與事實不符,引起人們的懷疑。如果有毒的生物堿是與最早的有花植物同時在1。2億年以前出現的話,那麼為什麼在恐龍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前,又拖延了5000萬年之久才絕滅的呢?第二,怎樣解釋那些小的、以哺乳動物為食的恐龍群體的絕滅呢?第三,如果是有花植物導致了恐龍的絕滅,那麼空中的翼龍、水中的魚龍等,根本不吃陸地上的有花植物的恐龍,為什麼也同時絕滅呢?最後,為什麼有花植物出現後,鴨嘴龍、角龍等類群更加繁榮,並繁衍出20個種屬,它們也吃有花植物,卻為什麼不中毒?
這些都表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止是生物堿中毒造成的,至於還有什麼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12、恐龍滅絕與基因的關係
從事遺傳學研究的專家,認為基因對於生物生存環境的適應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基因可以發生突然性變化。例如在白堊紀的地層中發現了三隻角的三角龍;在比倫斯組較老的加拿大赤鹿河周圍又發現了尖角龍、隙龍和隻有一個角的獨角龍,它們在很短的時間從原角龍發展到獨角龍、三角龍等近20個種屬,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至於劍龍、甲龍、腫頭龍等,它們本身已經夠奇特了,大量放射線的吸入,造成了基因大混亂又不能產生新和種類,於是在白堊紀便早早地過世了。
13、恐龍滅絕與性比例失調
提出這一新奇學說的是英國的弗格遜博士等人。他們認為,恐龍的滅絕是由於孵化出的後代均是雄性或者均是雌性,而使後代失去生殖能力,以致整個家族絕滅。同樣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學說也不盡人意。在26℃-30℃溫度下孵化出來的小鱷魚都是雌性,而這一溫度恰好同我們現在所處的溫度差不多,但為什麼現在鱷不絕滅呢?另一方麵,並不一定是所有爬行類的性別都取決於孵化時的環境溫度,而且也無法證明地球上最後的一批恐龍究竟全部是雄性的還是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