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曆法有個創造,以10天幹12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
什麼是幹支?幹支是樹幹和樹枝的意思,是古人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
“天幹”有10個數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數序: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曾被廣泛地應用。例如,12地支用來計時,將一日分為12辰,一辰等於2小時,子時(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整),1時到3時為醜時等等。古人還根據動物出沒活動時間規律,把12種代表動物同12時辰相配。
相傳在黃帝時代,中國人民就創造了幹支紀日法。有曆史記載的這種記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曆史了,而且從來未中斷過。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一種係統紀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後每隔60天後(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後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樣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
現在,幹支紀時、紀日、紀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國的曆書為照顧民間的習俗,還用幹支來紀年。
天幹、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組成60幹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來紀年、紀月、紀日。幹支更多的是用來紀年。60幹支中,如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別位於幹、支的首位,從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個循環,為1個花甲子。成語“年逾花甲”說的就是年齡超越了60歲。
一個甲子終了以後,另一個甲子又開始循環。有首古詩說,“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史書上說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這些都是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用12種動物來做標記,同它相對應,那就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由紀年借用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屬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醜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龍帶有神話色彩外,其他動物都同人類關係密切,為人們所熟悉了的。它們那種生動的形象便於人們記憶和推算歲月。記住幹支年比較難,記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記。
地支與生肖對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