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星期與禮拜(1 / 2)

有些學生常問:“今天是禮拜幾?”當然問者及被問者都明白,他要了解的是星期幾,這與他應上什麼課、帶什麼書和筆記本有關。但豈不知,禮拜與星期是有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

禮拜乃是基督教的規定,因為基督教認為世界是由“上帝”在六天裏創造的,第七天“上帝”見已萬事俱備,就安心地休息了。公元1世紀時,新創的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聖經》,但對其中某些傳統包括星期製稍稍作了些修改。猶太教的安息日是放在星期六的,但基督教因為耶穌死後三天複活時正在星期天,所以他們把安息日改為星期的第一天即星期日,稱為“主日”,並規定教徒到時應上教堂去作參拜--叫做禮拜,做禮拜的日子當然應叫“禮拜天”。公元321年3月7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專門發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地方執政官、市民和工匠在“尊敬的太陽日”應停止工作和勞動,去教堂做“禮拜”。由此可見,“禮拜”實際是個宗教名詞。

星期與羅馬神但是“星期”卻是一個與曆法有關的概念,是一種介於月和日之間的時間單位。因為在古代,由於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所獲不多,所以隔幾天就得舉辦“集市”進行交換,一個月的時間太長了,除了新月的這一天見不到月亮外,28個可見月亮的日子可均分為4份,每份正好7天,而且“7”這個數字,在古代星占家眼中又是最神秘的數。從考古得到的資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0世紀,特別注意月亮的古巴比倫人就已開始把一個朔望月用1日、7日、14日、21日分為四個部分,並按此舉行集市,進行貿易,這或許就是“星期”最早的起源。

我國在周代初期(公元前11世紀),也有與星期製類似的分法,即把一(朔望)月大致分為初吉(大約相當於初二到初八,長7天)、既生霸(初九到十五,長7天)、既望(十六至二十二,長7天)及既死霸(二十三至初一,七至八天)。但可惜這種紀日法並未能流傳下來。

羅馬帝國最早把星期天與天體聯係起來。他們當時誤以為天體從遠至近的次序是土、木、火、日、金、水、月,從而編出了一套星期的順序。後來又改為土(星期日)、日(星期一)、月(星期二)、火(星期三)、水(星期四)、木(星期五)、金(星期六)。直到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才把次序改為日、月、火、水、木、金、土,並把“星期製”正式固定下來。一些東方國家(如日本、朝鮮)至今仍保持著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的名稱。

在拉丁語中,星期中七天的每一天都與神話人物掛鉤的:例如,星期日屬於太陽神(Sunday),星期一是月神(Monday),星期二為戰神瑪爾斯(法文為Mardi),星期三為通訊及商業神,至今法文中還稱它“Mercredi”,星期四是主神裘匹特(法文為Jeudi),星期五是愛神與美神(法文為Vondredi)……當然經過多少年的曆史變遷,有的原來的意義已有了不同的變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星期製早已沒有宗教中的封建迷信含義了。明天的“世界曆”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追求更加完美的曆法。作為一部好的曆法,應當基本反映天體及天象規律,四季變化,以更好地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它必須簡單易記,同時還要有通用性,能為最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