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生物鍾的調撥(1 / 1)

鍾表可以調撥對時,那麼生物鍾是否也有這種性質呢?生物活動的時間節律既然不是它們對外界環境變化的簡單反應,那麼究竟與外界環境的變化有無關係呢?

科學工作者在實驗中又有了新的發現。

他們把鼯鼠放在一個鐵絲籠子裏,將籠子放在全黑的環境中,發現這種動物的活動周期逐漸偏離了24小時,已變為23小時或25小時,這就叫做“近晝夜節律”。如果以23小時計算,鼯鼠每天提前一個小時開始奔跑,那麼,經過3個多星期,鼯鼠的活動就比自然界中的鼯鼠推遲一晝夜。

蟑螂是一種害蟲,傍晚最為活躍,成群結隊地出來覓食。有人把蟑螂裝進籠子裏,再把籠子放到暗處,用電子眼監視它們的活動,給它製造一個與外界顛倒的晝夜環境。黑夜用電燈照亮暗室,清晨關閉電燈,保持黑暗。大約經過1個星期,蟑螂的活動次序也顛倒過來。在人造的黑夜裏進行活動,盡管這時外邊還是光天化日。

原來,生物的生物鍾也和人造鍾表一樣,可以進行調撥,可以調快,也可以調慢,還可以把時間的起點對在任一時刻上。鍾表的調撥是通過人來完成的,生物鍾的調撥靠的是什麼呢?聯係上邊的實驗,我們可以自然地聯想到,生物鍾的調撥者,正是生物周圍變化的環境條件。生物鍾本身的存在是內因,而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則是外因。生物所以偏離了原來的自然節律,而按著人為的節律活動,是因為生物鍾被人為的環境條件調撥了。一旦把實驗生物再放到大自然的環境中,要不了多久,它們的生物鍾又被自然環境調回到原來的狀態,重新按著自然的節律活動了。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一定能發現更多生物的生物鍾,進一步加深對生物鍾本質及其規律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