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1 / 1)

“山中七日,世上千年。”我國古代神話小說裏常把神仙世界同人間的時間快慢描繪得不一樣。南宋劉敬叔的《異苑》一書說,古代有個人騎馬進入山中,看到遠處有兩位白發虯須老人盤坐石邊,麵對著下棋。他走近觀看,將馬拴在石上,馬鞭握在手裏。他看得出神,自知過了不多一會兒,突然發現手中馬鞭已經腐爛、碎斷,騎來的馬匹已成了一堆白骨,白骨上的馬鞍也已損壞。他知道大事不好,匆忙趕回家中,已無人煙,原來村上已過了不知多少代了。

有一本科學幻想小說,對未來的太空旅行作了大膽暢想:一艘火箭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奔向織女星,……很快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它要在50多年以後才能回到地球上。……這艘火箭船上的乘客從織女星回到地球的時候,他感覺到好像才過了一兩年,依舊是個英俊青年,可是他青年時代的朋友都變成龍鍾的老人了。

類似這樣神話科學幻想,人們是無法想象的,誰也沒有認真對待過。牛頓認為,時間是絕對的,“不論事物運動還是靜止,也不論我們是睡著還是醒著,時間總是一成不變地走著自己的路。”他在劃時代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給時間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就其自身及其本質而言,是永遠均勻地流動的,不依賴於任何外界事物。”通俗地講,牛頓認為的絕對時間就像幾何直線上的點連成的直線,它沒有開頭,也不會有終結,總是“我行我素”地永遠均勻地走下去。

由於牛頓的巨大聲望,加上這種觀點與人們的常識相吻合,因此幾百年來,人們都認為的確存在著一個“獨一無二的、普遍適用的、不依賴於任何其他事物的時間體係”。但隨著科學的發展,這種觀點出現了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到了二十世紀初,經過長期的深入研究和邏輯推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根據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的原理,建立了新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1916年,他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引起了物理學理論基礎的重大變革。愛因斯坦把時間與空間聯係在了一起,因為時間原就是相對物。

牛頓還說,物體的質量是常數,並不隨速度而變化。在低速範圍內,物體的動質量與靜質量相差極微,牛頓力學也能適用。這裏的所謂“低速”是相對於光速而言,在宏觀現象(如火箭的發射,人造衛星的運行,太陽係或銀河係的運動等)中,它們的速度遠比光速小,牛頓力學還能適用。可是在微觀領域,由於電子、質子等基本粒子的靜質量都很小,它們的速度很容易達到接近光速的值,這時牛頓力學就不再適用,必須用相對論力學了。

科學家在研究相對論時已經了解到:從“光速不變”的原理出發,得出了時間確實是相對的結論。空間(或長度)要隨著物體相對運動速度的增大而縮短。假如人在速度很大的宇宙飛船上看地球上的物體時,沿著運動方向的長度會比在地球上看時短。時間要隨著物體相對運動速度的增大而變大。物體的質量要隨著相對運動速度的增大而變大。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質量就越大。

相對論揭示了高速運動物體的力學規律,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有關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因此,在時間中自由旅行,將不再是夢想。

相對論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慣性係統裏,時間是不同的。高速火箭上的時間,相對於地球來說要慢些。現在的宇宙飛船盡管已經達到每秒幾十公裏的速度,而比每秒30萬公裏的光的速度小得多,因而還未能成為現實。

然而狹義相對論這個結論已為許多結果證實。當粒子以接近光速運動時,壽命的延長效應便十分明顯。在高能加速器或宇宙射線中,很容易使粒子運動接近光速。例如有一種叫U子的基本粒子。它的壽命隻有2微秒(百萬分之二秒),這樣即使它以光速運動,按牛頓的理論,最多隻能跑06公裏,但人們卻記錄到了10公裏外的U子,運動粒子的壽命要比靜止時長10多倍。這正是巨大速度引起的“相對論效應”。

運動粒子的壽命比靜止時長這個結論,也適用於人的壽命。就是說,高速運動狀態人的壽命比靜止時的壽命長。如果能建造出一種十分接近於光的速度的工具,那麼科學幻想小說裏的故事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