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嚴寒”是人們常掛嘴邊的話語,可何謂“三九”,卻有不少人並不明白。
“數九”是我國曆法的又一個創造,它也是農曆有陽曆成份的證據之一。我國曆來從冬至開始計數,頭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一直至“九九”。一般全年中氣溫最低的時間就在三九、四九間。長江流域有首民謠作了很為生動的描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河開凍,七九八九看楊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國北方天氣比長江流域寒冷,所以“冬九九”的歌謠內容稍有不同:“冬至屬一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五九四十五,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丟;八九連九九,開始把田犁。”
這些民謠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幾乎不用什麼解釋便可與日常生活及農事活動掛起鉤來。
冬夏是一對矛盾體。冬有三九,夏有三伏。古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所謂“三伏”,尤其是中伏,常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日子。三伏的測算比較複雜:初伏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前的10天;中伏則是從第四個“庚日”至立秋後的第一個“己日”;末伏則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的10天。所以頭伏、末伏均為10天,而中伏則可能是10天(如2004年),也可能有20天(如1998年)。
三九四九冰上走夏天也有“九九”,現在它已鮮為人知了。“夏九九”也有南北之分,均從夏至起數。北方農村中的歌謠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江南一帶的說法也大同小異:“一九至二九,扇子匆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
在我國農曆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梅雨”(又稱“黴雨”、“黃黴天”)的推算方法。這一段時間內陰雨天特別多,淫雨霏霏,空氣中濕度很大,不少東西都極易發生黴變。
梅雨開始之日稱“入梅”,它是芒種後的第一個“丙日”;結束時稱“出梅”,是小暑後的第一個“未日”。所以梅雨季節大致在每年公曆的六七月間,這正是梅子黃熟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