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紀時,古羅馬哲學家、神學家聖·奧古斯汀曾經意味深長地說過一句名言:“時間是什麼,如果沒人問,我知道;但如果需要我解釋,我就不知道。”
對於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又時時意識到的時間,確實是一個千古不解的謎團,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格言:
工人說:時間就是財富。
農民講:時間就是糧食。
解放軍戰士告訴人們:時間就是勝利。
莘莘學子則認為:時間就是知識。
企業家往往強調:時間就是金錢。
而醫生們都懂得:時間就是生命。
實際上,時間既是一個科學問題,又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哲學問題。據說俄國詩人馬爾薩克在1914年初訪英國時,對英語掌握得還不太好,有一次他上街時忘了帶手表,隻得詢問路人。他彬彬有禮地問一位長者道:“請告訴我,時間是什麼?”那人驚得目瞪口呆,愣了半天才說:“這是個哲學問題,你為什麼來問我呀?”
有人把鍾表當成時間,這是極大的誤解。鍾表隻是計時的工具。在鍾表出現之前,時間同樣在不斷地流逝而去。
古代人們“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這就是時間的朦朧概念,但卻很直觀。羅馬詩人普拉圖斯寫道:“我的肚子便是我的報時鍾。在所有的鍾表中,它是最好的和最準確的。”
即使有了鍾表,還至少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某個事件發生的時刻如何起算。例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上天的時間若以公元作起點,那麼它是1970年4月24日,但如以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算起,那就是第7510天。正像無錫在蘇州以西42千米,但如起點換作上海,那就是127千米。
第二,是如何確定兩個事件之間相隔了多長時間。同樣一條繩子,用不同的“尺子”來丈量,數值必然不同。倘用米尺丈量是15米的話,那麼用市尺去量便是45尺,而用英尺計則為4英尺11英寸。
時間同樣有個“單位問題”,用肚子餓了幾次?讀書讀了多少頁?還是用太陽升起了幾回?地球公轉了幾周?……
時間、長度、質量,是一切物理單位的三個基本元素,它與空間、運動緊密相連,無法分割。時間問題還是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即使到今天,測時、授時仍是一些天文台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我國陝西天文台就擔負著按時發布時間訊號的重要任務。
為了準確地丈量時間,人們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而這種探索和實踐,又極大地推動了天文學乃至整個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