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終)
問。既名在家律要。當純集律中之經。何得集此經中二經耶。答。前第一卷。已明頓漸二種歸戒。則自利已週。茲第二卷。將欲受持大乘戒相。當須先發菩提心。以為持戒之體。故律中將受菩薩戒之前。戒師先問言。諸佛子聽。汝是菩薩否。答言。是菩薩。又問。汝發菩提心未。答言。已發菩提心。須知此兩問答。當先識其來源。方令答之真實。不然。依樣畫葫蘆。於問答有何用。欲識菩提心之來源。應先知此二經之義。故直名心地觀經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聖大乘法無我義經。悟此題名。則二經大旨。已了了矣。又菩提心者。非止一發。惟應數發。令菩提心。相續不斷。當與戒相。同一受持。故先冠於大乘戒之卷首。以便時習也。又律藏中。有自誓受菩提心戒儀一卷。謂西土。普賢瑜伽阿闍黎集。唐特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大意與下梵網懺相類。不若心地觀經。及無我義經之切實。故首冠此二經。為發菩提心之本。即大乘戒體也。又此經名聖大乘法無我義者。此無我義。當體即空。所謂今所發覺心。遠離諸性相。蘊處及界等。能取所取執。諸法悉無我。平等如虗空。自心本不生。空性圓寂故。如諸佛菩薩。發大菩提心。我亦如是發。受持菩提戒。此偈文簡義週。包括二經要義。出發菩提心戒儀中。既知戒性。當識戒相。故次之以受戒品箋要。但此品。藏本與箋要。每段節次。雖文義宛然。而鈍根初學。終難記憶。於是儀潤特加標目。使其眉目清楚一觀瞭然。便於記憶而已。故於經前。另行低二格寫。下五戒威儀經標目。例此可知。又此集。便於簡約易持。故但錄受戒品一品。若欲廣知。當自悉優婆塞戒經全部。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出龍藏定字函)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古吳蕅益沙門智旭箋要
古杭源洪沙門儀潤標目
先。啟求聽許
若人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財命。先當諮啟所生父母。父母若聽。次報妻子奴婢僮使。此輩若聽。次白國主。國主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便往其所。頭麵作禮。輭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唯願大德。憐湣故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