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具足。前來諸戒律儀防止。名不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具足。用中道慧。徧入諸法。故名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義諦戒也。
如是之戒。攝一切戒又復入一切戒。
疏。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不相障閡。諸佛教門。亦復如是。莊嚴梵身。無所障閡。從譬立名。總喻一部所證。參差不同。如梵王網也。品名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內所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總萬事。能生勝果。為大士所依。義言如地也。
發隱。因陀羅者。此雲天帝。又雲天赤珠。言大梵天王赤珠羅網。紅光互射。寶色交輝。文彩千重。不相障閡也。引此以明十方世界。安立無量。亦復如是。十方諸佛教門。施設無量。亦復如是。十方諸菩薩依教修證。參差無量。亦復如是。莊嚴梵身者。諸佛本源清淨心體。名曰梵身。列之為無量世界。開之為無量教門。化導之為無量修證。所以莊嚴此身。猶梵王之以珠網為華飾也。心地者。亦喻。言人身百骸並集。必有主宰之心。菩薩眾德交修。必有要妙之用。要用者。即本源心體戒也。萬事因之總統。猶地之承載一切也。勝果因之發生。猶地之長養一切也。經名梵網。品名心地者。以此。
靈峯蕅益大師合注。自性本淨名梵。塵界含攝名網。
【科】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疏。盧舍那。翻為淨滿。以諸患都盡。故稱為淨。眾德悉圓。名為滿也。
發隱。諸患盡。則無妄不消。止惡果也。眾德圓。則無美不集。行善果也此大眾者。指千華上佛也。如毛頭許。以少況多。極言法門之廣大也。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發隱。萬聖傳無異辭。千賢受無二法。亦是自己已試之成法。明當遵而可信也。轉者。傳佛語而及眾生。開心地道者。本來心地。平直虗通。無始妄情。壅塞滯礙。製之以戒。則壅去礙除。蕩然平直。廓爾虗通矣。此一經之要旨。問。攝心為戒。雲何名開。答。小乘之戒。僅收攝而自守。大乘之戒。兼開通而利生。故攝之義狹。開之義廣也。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發隱。蓮華臺藏者。華藏世界也。光告者。如華嚴雲臺等皆說法也。千百億者。西域億有四種。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今千百億。謂千華上百億。取千萬為億。稱大千之數也。轉為連下句。言兼為諸佛眾生也。約華嚴。舍那即是釋迦。分勝劣故非一。融本跡故非異。今乃逐機隨緣。在化度門。理應開耳。
合注。放光普告者。顯心地法門。若本若跡。若因若果。無不以智為前導也。故上卷釋迦放光發起。菩薩放光集眾。今則舍那放光囑授。後復釋迦放光誦戒。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燄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發隱。千佛化為千百億。千百億復化無量。表心地戒法。出生無窮盡也。體性三昧者。體性繇來本空。華光任運自現如太虗遼闊。雲霞日月。飛走草木。萬類紛紜。起滅隱顯。並行不悖。故佛於此定或入或出。隨心自在也。釋迦千百億身。皆先於舍那前受戒。乃於十處說法。後仍結歸心地。表萬法至心而極。其餘千百億等者。一百億世界佛。如是覆述說法。推而例之。千百億皆然也。賢劫品見大本。後倣此。問華嚴言釋迦以境本定身。現起舍那。此經言舍那說。釋迦受。則先有舍那。後授釋迦。舍那又非釋迦現起者矣。二說差異。雲何會通。答。釋迦證清淨法身。及報應身。而法身無形。報身有象故現起舍那。說此戒法。復以應身。流布無盡。是知據跡。則華嚴乃釋迦現起舍那。梵網又舍那授法釋迦。原本則釋迦舍那。雖交相現授而法身則本自常定。未嘗動也。要之佛證三身。非三非一。常一常三。可先可後。誰先誰後。不可思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