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3 / 3)

發隱。或問沙門專慈悲之業。王臣主生殺之權。有罪不誅。何以為國。答。準見機得殺之例。則有罪而殺。殺何犯焉。況斷死必為流涕。三覆然後行刑。是國政佛心。兩無妨礙也。問。人可見機。物應無論。是以太牢享帝。大烹養賢。雲何王臣。製殺畜類。答。人惟犯惡而服上刑。物成何罪而就死地。且神享克誠。不妨[袖-由+龠]祭。孔樂蔬水。豈必肥甘。宴享用牲。葢佛法未入中國之權教耳。執為常法可乎。即如梁武帝麵為犧牲。祀先之禮既成。殺生之戒不破。亦曲盡權宜之法。然而準孔子謂象人而葬為無後之義。則梁武之行。君子猶不滿焉。何也。以其象牲以祀。彼生固無傷。而吾心則已薄也。奈何用真牲而不恤也。吾知拘墟之見。必執人畜貴賤之說以相難。而有生同原之理。則彼不知。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之言。則彼不信。吾其如之何哉。有誌者。亦自淑其身而可矣問。牛羊犬豕。可弗殺矣。豺狼當道。虎豹食人。則將如之何。答。猛獸懷德而渡河。鱷魚感誠而遠徙。果能如是。安用殺為。其或不然。捕蝗斬蛟。除害為民。等國常刑。應所不禁。

合注。凡於戒律。須善識開遮。唐譯菩薩戒本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繇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是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湣心。而斷彼命。繇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解曰。此則大悲增上。純以代苦之心。而行殺業也。深生慚愧明其不自以為功能。以憐湣心。明其實無一念瞋忿。故雖甘受犯戒之罪。而究竟無違犯耳。倘私念未忘。或貪圖功德。駕言於大士宏規。豈能免性遮二業哉。

又須明異熟果報。異熟者。異時而熟。異處而熟異時者。今生造業。或現生受報。或來生受報。或無量生後受報。異性者。造業通於三性。謂善不善。無記。受報惟屬無記之性。異處者。人中造業。六道酬償也。此殺生罪。果報何如。華嚴二地品雲。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解曰三塗是正報。人中是餘報也。上殺墮地獄。中殺墮畜生。下殺墮餓鬼。或約前文三品眾中分上中下。或約殺心猛弱分上中下。或雖造上罪。殷勤悔過。轉成中下雖造下罪。護過飾非。不知慚愧。轉成中上。十善業道經雲。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解曰。離十惱法。是花報。自在在壽命。是果報也。

○第二盜戒

合注。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

疏。七眾同犯。聲聞五眾有同有異。同者皆不應盜。異者有三。一開遮異。如見機得不得等。大士為物。種種運為皆得。聲聞自度。必依規矩。

發隱。非菩薩至公無我。大慈利物。不得見機輒開也。

聲聞人。佛滅後盜佛物輕。菩薩恒重。

發隱。良由聲聞止為一身。菩薩紹隆三寶。應護持所有。增益所無。而反取之。是監守自盜也。豈不倍常人一等。

又本應與他外命反取豈是大士之心也。

發隱。言財物本當捨彼。乃反取耶。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呪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業。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