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注。此惟遮業。以王法所不禁故。然是惡律儀。雖不受戒人。作此業者。亦招苦報。故特為大士設此厲禁○徧觀律論。唯遮不開○果報者。過酒器與人。飲酒。尚雲五百世無手。況復酤酒。
○第六說四眾過戒
疏。七眾同犯。大小乘俱製。大士掩惡揚善。為心故。罪重。
發隱。大士慈物為心。但有所說。皆傷慈。
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聲聞法如此。
發隱。聲聞分罪輕重。
眾。謂同法四。眾。
合注。說者。向未受菩薩戒人。說大乘七眾罪過。向未受具戒人。說比邱比邱尼罪過也。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邱比邱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出家在家菩薩。即通指大乘七眾。比邱比邱尼。即別指小乘二眾。以住持僧寶。關係法門。故亦同重。罪過因等。應雲說因說緣說法說業。因者。說罪之心。緣者。欲說時莊嚴方便。法者。輕重罪相。業者。了了出口。前人領解。二乘名惡人者。執一定之規繩。疑大人之作略。不知大乘妙用。故斥之為惡人。佛法中罪過者。揀非外道罪過。亦持非犯邊罪已失戒人罪過也。
發隱。既雲同法。若遇有過。應當三諫殷勤。密令悔改。內全僧體。外護俗聞。而乃恣口發揚。豈大士之心耶。
合注。此亦性遮二業。六緣成重。一眾生。二眾生想。三說罪心。四所說過。五所向人。六前人領解。眾生者。上中二境。有菩薩戒。有比邱比邱尼戒者重。無戒者輕。下境。舊雲有戒無戒皆輕。今雲有菩薩戒者宜重。但未必失戒耳。若前人實犯重罪已失戒者。說但犯輕。或雖犯重而未失戒。或雖失戒如法重受。說皆犯重。眾生想者。有戒無戒六句。二重。四輕。說罪心者有兩。一陷沒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治罰心。欲令前人被繫縛等。此二心正是業主。不論是實是虗。皆犯重。若獎勸心說。及僧差說罪。皆不犯。所說過者。或說罪事。或說罪名。各有當疑僻六句。罪事者。殺盜婬妄飲酒食肉等事。罪名者。大則七逆十重輕垢。小則五篇七聚等名。若重名重事。作重想重疑而說。犯重。作輕想說。犯輕。若輕名輕事。作輕想輕疑而說。犯輕。作重想說。犯重。所向人者。上中二境。無菩薩戒。為說菩薩七眾罪過。犯重。無比邱比邱尼戒。為說二眾罪過。犯重。若向有大乘戒有具戒者。如法說實舉過。令其懺悔。不犯。若所說不實。自屬謗毀戒也。下境。不論有戒無戒。向說皆輕。損毀不深故。前人領解者。口業事遂。據此時結罪。隨語語結。隨人人結。若未解時。止結方便○小乘說第一篇。犯第二。說第二篇。犯第三。說第三篇以下。悉犯第七聚。大士宜掩惡揚善。故說重同重。說輕同輕○開遮者。惟除僧差。及獎勸因緣。餘悉不開○果報者。若所說是實。即上品兩舌。亦兼惡口。若所說不實。復是妄語。其報具列華嚴二地品中。
發隱。問。菩薩說外道之過。不令惑眾。犯重否歟。答。經言佛法中。則揀非佛法矣。此之說過。正大士摧邪顯正之大權也。焉得犯。問。菩薩說惡比邱之過。不令眾效其所為。犯重否歟。答。疏開獎勸被差。則惟除惡心私心耳。此之說過。正大士勸善懲惡之大機也。焉得犯。問。菩薩而作言官。說百寮之過。不令天下受其害。犯重否歟。答。經舉四眾。則揀非四眾矣。此之說過。正大士忠君報國之大義也。焉得犯。
○第七自讚毀他戒
疏。自讚者。稱己功德。毀他者。譏他過惡。備二事。故重。
發隱。明單者不犯重。
七眾同犯。大小乘俱製。菩薩利安為本。故讚毀罪重聲聞不兼物。毀他犯第三篇。自讚犯第七聚。
若佛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顯己德而彰人短。使名利歸於自身。故犯重也。若但以貪心自讚。但以瞋心毀他。各各結染汙犯。戒本經中。別有此條。今經亦此戒兼製也。教人者。或教人讚我毀他。則重。或教彼自讚毀人。則輕。因者。貪名利之心。緣者。作諸方便。法者。陳其善惡。業者。前人領解此亦性遮二業。五緣成重。一。眾生。二。眾生想。三。讚毀心。四。說讚毀具。五。前人領解。眾生者。上中二境重。下境輕。眾生想者。上中。上中想。疑。二重。餘四句輕。或下境作上中想。亦重也。讚毀心者。欲彰彼短。使名利悉歸於己。非為折伏。非為利益也。說讚毀具者。一。種性或尊或卑。二。行業或貴或賤。三。伎術工巧或上或下。四。過犯或有或無。五。結使或輕或重。六。形相或好或醜。七。善法或具或不具。前人領解者。口業事遂。隨語語結重開遮者。戒本經雲。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調伏。捨離不善。修習善法。又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果報者。自讚若實。即如婬女為一錢故。而現戲笑。若復不實。自得大妄語報。毀他若實。名為惡口。不實。復兼妄語。所有果報。悉如華嚴二地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