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3 / 3)

發隱。菩薩善戒經雲。若菩薩為人所讚。言是十住。若阿羅漢等。默然受者。得罪。據此。則受人讚亦不可。何況自讚。而兼毀他耶。

○第八慳惜加毀戒

疏。求財請法。慳悋不與。復加毀辱。頓乖化道。故得罪。七眾同犯。大小大全共。菩薩不揀親疎。求者皆施。不與加辱皆犯。以本誓兼物。故聲聞惟弟子不教法。犯第七聚。不與財不製。尼家二歲內不與財法。犯第三篇。二歲外不與。犯第七聚。

發隱。二歲內。出家未及二年也。初始出家。未能自立。財法之與宜急。已經二歲。稍能自立。與或可緩。聲聞不與財不製。尼雙製者。以女乞財法。兩俱不易故。

加毀隨事各結。不合為重。

發隱。慳毀二事。不相合成重。言各結罪。不同讚毀例也。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合注。惡心者。慳悋鄙惜。瞋心者。不喜其人。明非見機折伏也此亦性遮二業。五緣成重。一。眾生。二。眾生想。三。慳毀心。四。示慳毀相。五。前人領納。眾生者。上中二境。及下境有戒者。悉重。餘輕。眾生想六句。三重。三輕。如上說。慳毀心者。謂惡瞋悋惜財法。欲以打罵拒絕。是犯。若彼不宜聞法得財。宜見訶辱。皆不犯。示慳毀相者。或隱避不與財法。或言都無。或手杖驅斥。或惡言加罵。或自作。或使人打罵。皆重。前人領納者。知我悋惜之相。受我打罵之辱。隨事隨語結重。若彼遣使求財請法。對使人慳惜。遙作訶罵。既非對麵。損惱稍輕。皆不結重。或雖重不失戒也。不犯者。戒本經雲。若自無。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彼犯王法。護王意故。若護僧製。此明不與財非犯也。又雲。若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順。威儀不整。若彼鈍根。聞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聞已增長邪見。或毀呰退沒。若彼聞向惡人說。此明不與法非犯也。又菩薩善戒經雲。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語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又菩薩攝受徒眾。即應以二事將護。所謂法及衣食。亦應此戒兼製○開遮者。戒本經雲。觀眾生應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憂惱而不為者。是犯非染汙起。不犯者。觀彼現在少所利益。多起憂惱○果報者。慳毀之罪。亦在三塗。又慳財餘報。生生貧窮。慳法餘報。世世愚鈍。發隱。身貧乞財。心貧乞法。隨其所須而給與之。故雲一切。優婆塞戒經雲。見乞者。多少隨宜給與。空遣還者。得罪。按此在家菩薩尚然。況出家菩薩。學大悲者耶。問。自理未明。無法誨彼。奈何。答此製有而不施。如其無法。自應實對。不可妄說誤人。反取深咎。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疏。不受悔謝。乖接他之道。七眾同犯。大小乘不全同。菩薩本接取眾生。瞋隔犯重。聲聞自利。犯第七聚。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