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隱。乞索者。乞索財物也。打拍示威。亦乞索財物也。牽挽者。牽繫挽曳。皆威逼之而橫取也。無慈心孝順心者。慈則常思惠濟。慮彼貧窮。孝則供養眾生。如己父母。尚何忍橫取之耶。
○第十八無解作解戒
疏。有誤人之失。故製。出家二眾同犯。大小乘俱製。三眾及在家。無師範義。未製。
發隱。三眾者。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也。沙彌未授具。式叉學戒女。無為人師義。故不製。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者。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疏。日日六時。晝夜各三。一雲。誦未通利。必須六時。已通利。未必恒爾。二雲。恒應六時。
發隱。言為戒師者。先應廣學諸經。熟誦戒律。解戒中所說義理。又窮原極本。妙悟性宗。言佛性之性者。揀此性是佛性之性。非聲聞外道所計性也。即菩薩心地也。一一。指戒律。一切法。指諸經也。
合注。大士以傳法度生為正務。故應學十二部經。以為度生之本。而戒經尤大士之根本。故應日日六時誦持。令其精熟。然不但誦文而已。又必。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謂先悟本源自性清淨。為無作戒所依體性。即依此無作戒。還為成佛種子。是知自性清淨者。正因佛性也。菩薩戒者。緣了佛性也。全一性以起二修。全二修而成一性。故名佛性。之性。猶雲諸佛本源。佛性種子也。不解一句等。舉輕況重。設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少分因緣。而詐言能解。即為內乖己心而自欺。外誤前人而誑他。何況一一戒律皆不解。一切佛法皆不知。則自且從師求學之不暇。豈可為他人作師授戒哉此是遮業。受戒不學。是一過。欲作師。又一過。隨事結罪疏雲。餘五眾無作師事。未製。今按善生經。在家菩薩。亦得畜在家弟子。似亦同製。然在家雖畜弟子。無授戒事。故雲不犯耳開遮者。為白衣授終身五戒。及六齋日授八戒法。皆悉無犯然亦須知五戒八戒義趣。又八戒法。若無比邱。比邱尼。則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得授之。五戒法。設無出家五眾。則在家二眾亦得授之果報者。佛藏經雲。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墮地獄。
○第十九兩舌戒
疏。遘扇彼此。乖和合。故製。七眾同犯。大小俱製。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邱。手捉香鑪。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合注。惡心者。瞋彼前人。欲令鬥諍。或嫉彼賢善。欲為妨惱也。手捉香鑪聊舉善行之一事。鬥搆兩頭。謂交扇令造諍端。此雖說實猶犯。況謗欺耶此具性遮二業。六緣成罪。一。眾生。二。眾生想。應以持戒不持戒六句分別。二稍重。四稍輕也。三。兩舌心。正是業主。四。說過。無論實與不實。五。所向人。若向無戒人。自屬重戒。若泛向同法。非彼親友。自屬第十三謗毀戒。今正以鬥遘為念。的向彼之親厚。故實與不實皆犯。若欲向此人。誤向彼人。結方便罪。六。前人領解。語語結罪開遮者。菩薩戒本雲。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友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起憐湣心。說離間語。令離惡友。捨相親愛。勿令當受長夜無義無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生多功德果報者。如第六重戒中說。
發隱。無惡不造者。謗彼賢人為造惡也此戒不但鬥遘比邱推之則讒亂人君臣。離。間人骨肉者皆是類也。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疏。見危不濟。乖慈。故製。七眾同犯。大小乘不俱製。大士一切普度。聲聞止在眷屬。此製自度。
發隱。菩薩兼利。故製自度。言自度不顧他人。則犯製也。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疏。前明想念如親。即製令憶慈觀。如大經明習九品七品等。第一使上怨等於上親。大士應與資身之益。及資神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