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2 / 3)

合注。惡心者。恣情任意。不知慎重也。燒他屋宅者。謂因不慎放火。而誤及之。若為損他故燒。自屬盜戒等流罪攝。一切有生物者。放火非為燒生。有必傷生之勢。故須遠防殺緣。若為殺故燒。自屬殺戒中攝。今結雲若故燒者。明非慎重而偶誤也此是遮業。四緣成罪。一。非時。二。非時想。三。不慎心。四。正放火燒開遮者。在家為業。亦應慎燒。出家除害。並須擇時。方可無犯。果報者。不慎則有誤殺之業。

○第十五僻教戒

疏。使人失正道。故製。七眾同犯。大小乘不共。以所習異故。

發隱。僻者。偏也。邪也。二乘外道皆是私謂。所習。單指二乘。不謂外道。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合注。佛弟子。單指內眾。外道惡人。單指外眾。六親。通內外眾。善知識。謂交遊往還。素相親善者。非得道善知識也。由解義理。始堪發心。不同盲修瞎煉又解義不發心。增長狂慧。發心不解義。增長無明。教之使之。令知真解真修也。惡心者。概欲令人人入於偏邪。瞋心者。偏惱此人。不以正教。橫者。枉其性根。不稱機宜。明非應病與藥也教以外道。性遮二業。教以二乘。惟是遮業。惡心瞋心。是染汙犯。無知根智。非染汙犯。

開遮者。用隨情說。逗彼機宜。乃至示同外道等果報者。以外教。得邪見報。以小教。障大菩提。以大乘。教自他俱利。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疏。乖訓授之道。故製。七眾同犯。大小乘俱製。

發隱。無私賄而不傳真法。有所獲而方罄所知。是商賈之道也。豈大士宏度之心乎。

合注。小乘依小法教人。亦不得隱沒義理。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裏千裏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發隱。好心者。明始學之初。即發上求下化之心。絕希利故。今纔學佛法。先懷利養。非好心也。先儒有言。今人讀書。自上大人時。便錯了也。意正如此。

合注。好心者。上求下化之心。先學者。自利利他之本。威儀者。化導之軌範。經律者。進修之門戶。廣開解義味者。致廣大而盡精微。明非淺近粗疎而已。燒身臂等者。上求之極致也。捨身肉等者。下化之極致也。先為說此如法苦行。以大其心誌。堅其誓願。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謂隨問而說。不顛倒說。不邪謬說。故能使其心開意解。此誠先學菩薩之職任也。應答不答。則不一一說。倒說。則不次第。謗三寶。則非正法。又倒說即名為謗。所謂說法不當機。所說為非量也此是遮業。不先學。是一過。不正說又一過為利。是染汙犯。無知機智。非染汙犯開遮者。知機故不說。或為斷邪命而訶苦行。破愚執而談理行果報者。為利則邪命所攝。倒說則謗法等流。

發隱。問。謗三寶說。雲何不入十重。答。十重專言謗者。是撥無三寶。故重。此則謬解妄論名為謗說。非撥無也。故輕。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疏。惱他。故製。七眾同犯。大小乘俱製。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合注。自為者。明非為三寶等。為飲食乃至名譽。明非為道也。惡求者。威逼非善求。多求者。無厭非寡求。教他者。教人為我求。如遣使作書之類此。具性遮二業。盜戒之等流也。或將本求利。或薦書強化。皆屬此戒。若非分陵奪。自屬盜戒。又戒本經雲。多欲不知足。貪著財物。是染汙犯。亦此戒攝開遮者。為三寶為病人。為眾生。如法營求。非犯果報者。乞求則妨道惱他。不乞則正命清淨。自他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