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隱。菩薩僧可受別請。或請我為宏揚戒法。或見此人機宜。必得我。乃能成就所作功德。俱不犯。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疏。施主修福。法應廣普。當知利施本通十方。繇汝別受。故十方不得。遠有奪十方之義。是故不應。八福田並有應得僧次義。如佛應跡為僧等。
發隱。及字承上。此利養不但取十方僧物。亦取八福田物也。言此八人。俱有入僧次之理。如佛亦可應化為僧。餘應例知也。
合注。小乘遮別眾食。若四人中有一人是僧次者。不犯。不遮別受請此是遮業。三緣成罪。一。是別請。若有僧次一人同受。不犯。二。別請想。六句。二重。二輕。二無犯。三。受竟結罪善生經雲。若優婆塞受招提僧臥具牀坐。得失意罪。亦應此戒兼製開遮者。戒本經雲。檀越來請。若至自舍。若至寺內。若至餘家。若施衣食。種種眾具。菩薩以瞋慢心。不受不往。是染汙犯。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狂。若遠處。若道路恐怖難。若知不受令彼調伏。若先受請。若修善法。不欲暫廢。為欲得聞未曾有法饒益之義。及決定論。若知請者。為欺惱故。若護多人嫌恨心故。若護僧製。解曰。此乃率眾受供。非別受也。又雲。有檀越以金銀真珠摩尼瑠璃種種寶物奉施。菩薩若瞋慢心。違逆不受。是染汙犯。捨眾生故。懶惰懈怠。非染汙犯。不犯者。若知受已必生貪著。或施主生悔。或施主生惑。或施主生惱。若知是三寶物。是劫盜物。若知受已多得苦惱。所謂殺縛讁罰。奪財訶責。解曰。此則受以為眾。非自享也果報者。既遠有奪取十方之義。亦是盜戒等流。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疏。分別是田非田。如經德王品。當知自心則為狹劣。失平等心。七眾同犯。大小乘不全共。道俗菩薩請僧齋會。一雲。都不得別請。悉應僧次。的請一人。便犯。二雲。一食處莫問人數多少。止請一僧次。便不犯。都無。則製。若悉請者。益善。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疏。五百羅漢不及一凡僧。此就心邊。不論田也。
發隱。四十二章經。自飯惡人乃至如來。福德勝劣天壤。此論田也。今經所雲。是論心也。隨時取重。不相礙故。然此論平等設供。非論求師也。求師則趨明捨闇。親賢遠愚。具眼參方。何可不擇。
合注。次第請即得十方賢聖僧者。以凡聖難測。不應妄生分別故。引七佛證義。以其並在此土。又近在百小劫內。長壽天皆曾見也。不順孝道者。不遵佛訓。輕慢眾僧此是遮業。據聲聞律。若僧次中請得一人。餘別指名請求。非犯開遮者。如親師取友。則善須簡擇。如欲說法授戒。化導眾人。擇其才德俱優者請之非犯果報者。別請則違平等無相法門。失廣大圓滿福德。不別請則一滴投海。頓同海體。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疏。大論雲。貪心發身口。名為邪命。乖淨命也。
發隱。貪起於心。本也。發於身。則妄為資身之策。發於口。則曲為餬口之計。皆邪命自活也。淨命者。一。深山草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供。四。隨大眾食。以此活命。無所染汙。故曰淨命。違背此法。乖淨命也。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呪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湣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疏。揀非見機益物。
發隱。明作此邪命者。以何心。為何事。今言是以惡心為利養也。則知以善心為善事者不犯矣。
一。販賣女色。二。手自作食。通製道俗。三。相吉凶。俗人如相以自活。不犯。道一向製。四。呪術。五。工巧。六。調鷹方法。此三事。於物無侵。如法自活。在家不製。出家悉斷。若淨治救。無所希望。不犯。出家亦開。七。和合毒藥。殺人犯罪。
發隱。慈憫則視物猶己。何忍以活己身故而損物。孝順則視眾生猶吾父母。何忍以活子身故而傷親。四邪命者。一。方口食。謂幹謁四方。二。維口食。謂種種術數。三。仰口食。謂仰觀星宿。四。下口食。謂栽植田園。皆非僧正命食也。呪等三事。於物無侵者。葢呪術通乎濟難。工巧兼乎醫藥。調鷹止是遊戲。故雲如法。若以呪助邪。以藥傷人。以鷹畋獵。則非法矣。當有大過。豈得不犯。出家亦開者。如上事。清淨治救。益物為務。無求利心者。亦開許也。又智論雲。五種邪命。以無漏智慧捨離。是為正命。一。為利養故。詐現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能。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四。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為利養故。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邪因緣活命。是為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