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繫比邱。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發隱。金剛者。萬物莫能碎。而能碎萬物。喻此戒諸惡莫能破。而能破諸惡也。浮囊者。經言客持浮囊渡海。羅剎從乞。毅然不許。乃至乞半。乞一絲毫。皆悉不與。喻持戒者。在生死海中。遇煩惱羅剎。欲壞重戒。乃至輕垢。一微塵許。不可得也。草繫者。昔佛在世。有諸比邱。為賊劫掠。恐其追獲。以草繫之。佛製。比邱不壞生草。繇此端坐不敢動作。王過見之。乃得解釋。如是持戒。所謂寧有戒死。不無戒生也雖能護戒。若無正信。則戒止散善而已。今知生佛本無二心。眾生當定作佛。特已成未成為別。實先佛後佛何殊。所謂能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者也。二乘繇無此信。故無望作佛。亦無望一切眾生作佛。大士於此諦信不疑。故能自度度人。同成正覺心也。雖有正信。而不發心。則信為徒信而已。今知我心即諸佛心。故上求諸佛無上菩提。我心即眾生心。故下化眾生同成正覺。剎那心中。不捨此念。曰念念不去心也。
疏。若起一念等者。不應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為外道。若權入此道為化。非所製也。
發隱。二乘為外道者。離菩提心。捨菩提願。即名外道。故等二乘曰外道也。權入為化者。菩薩示現外道。故與同事。默行教化者。非所製也。
合注。起二乘心。惟是遮業。非染汙犯。起外道心。性遮二業。念念是染汙犯開遮者。若權入二乘外道。為化彼故果報者。一念二乘心。亦障菩提。一念外道心。亦障出世。惟念念菩提心。能臻三種不退按合注分注二乘外道。與疏異。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疏。菩薩常應願求勝事。緣心善境。將來因此克遂。若不發願。求善之心難遂。故製。七眾同。大小異。所習不同故。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合注。常應發者。所謂非是一發。惟應數發。令菩提心相續不斷也。一切願者。總指十願。
發隱。好師謂智行雙備。有智無行。何以成吾德。有行無智。何以開吾迷。故弟子雖具信心。不逢良導。美材拙匠。遂成廢器。誠可歎也。故十願之中。得師最要。然無賢朋。有聞乏辯難之資。欲行鮮夾輔之益。相觀無自。德業安成。臨濟激發於座元。雪峯悟道於鰲山。參師重矣。取友急焉。十發趣。即十住。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有住義故。十長養。即十行。滋培長養。積累日成。有行義故。十金剛。即十迴向。順入法界。堅固不動。有迴向義故。從發趣至十地。皆從師友而得也。華嚴信解。行證。為入道始終。今言開解修行。而不及信證者。以解必由信故。行必終證故。結願持戒者。此經本旨。惟戒是重。戒匪堅持。心地已失。賢聖道果。何由發生。夫孝名為戒。始乎孝順。終乎持戒。是戒乃貫諸願而成始成終者也。若一切菩薩等者。不發大願。魔所攝持。誌既不堅。行將墮落。可不慎歟此是遮業。應發不發。隨時結過惟遮不開果報者。不發則失決定勝益。相續而發。則能得佛滅罪。如發趣心中說。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疏。誓是必固之心願中之勇烈意。始行心弱。宜須防持。若不發心作意。易生違犯。故製。七眾同犯。而用不必皆盡。大小乘不共。二乘不製。心易防持。
發隱。增一阿含三十八經雲。比邱不發誓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計。得至甘露滅盡之處。故願後必須發誓也。問。聲聞執身。今反雲心易防持者。何也。答。菩薩心大難持。聲聞心小易治。譬諸禦河海之滔天。則金提千裏。止行潦之在地。則捧土成崖。其為難易。審矣期其誌而必到者。願為之先導也。堅其願而不退者。誓為之後驅也。故疏稱誓為願中勇烈意。
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牀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終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昧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