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期盼統一(2 / 3)

五、 台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

六、 台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

七、 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

八、 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

九、 統一祖國,人人有責。我們熱誠歡迎台灣各族人

民、各界人士、民眾團體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方式提

供建議,共商國是。

葉劍英委員長講話發表10天後,胡耀邦又以中國共產黨負責人的身份,公開邀請蔣經國等黨、政、軍高層領導及各界人士,親自來大陸和故鄉看一看,願意談心當然好,暫時不想談也一樣熱烈歡迎。

胡耀邦並透露,蔣家奉化塋墓已修複一新,廬山美廬也保持如故,其他國民黨高級官員的老家和親屬都得到了妥善安排。

1982年7月,廖承誌又發表致蔣經國的公開信,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相期,並望國民黨能依時順勢,負起曆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則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同振興中華之大業。

對於中國大陸對統一祖國作出的努力,陳立夫很受感動,他終於看到了海峽兩岸炎黃子孫言和握手的曙光,他願意為祖國的統一做出自己的努力。

然而,陳立夫卻認為,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祖國。

1981年1月,陳立夫為王恩誠主編的《中國向何處去》一書寫了一篇序言,序中明確地表達了他希望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思想,上寫道:“中國近百年來思想之演變,由傳統進行現代革命化之改革運動,始自洋務運動,中經戊戌變法、維新,而成了辛亥革命。每一運動雖有其時代背景而成敗不一,惟其中心思想皆以中國傳統思想之仁政為原動力,以救國救民為目標。故前此數十年,雖以內憂外患,相繼不絕,政局未能穩定,人民生活困苦,而立國精神,尚未喪盡……餘固確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有其必然性,猶表之與影,答呼之與響,無可置疑,惟視國人努力何如耳。”

在台灣當局,以國民黨某些元老和軍政係統為代表的黨內保守派,對共產黨的仇恨卻仍然歇斯底裏。無論共產黨怎樣表現出誠意,在他們眼裏都是“統戰花招”、“政治陰謀”、“武力犯台的煙霧”、“做給外國人的姿態”。

他們也講“一個中國”,也愛談“統一問題”,但他們能講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他們所要的“統一”,是國民黨重返大陸行使統治權。從1958年以前的“反攻大陸”到1958年以後的“恢複大陸人民之自由”,再到1966年以後

的“光複大陸",都是這種複辟願望的不同表達方式。

但是畢竟,陳立夫看到了中國人的凝聚力和爰國心,所以,他主張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然而非常令人遺憾的是,陳立夫畢生主要精力捍衛的並不是孫中山倡導的真正的三民主義,而是蔣介石的“三民主義”,這種“三民主義”不民族、不民主也不民生。

曆史已經證明,陳立夫倡導的“三民主義”救中國是不可能的。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在台灣當局,“以三民主義救中國”的口號卻此起彼伏。

1981年4月,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將“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列入黨的政治綱領。

11月,台灣各界人士300多名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研討會”,並決定成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對於台灣當局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人們普遍認為是“光複大陸”的另一種提法。“光複大陸”很明確地表達了國民黨及其政權的複辟企圖,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雖然也有這種涵義,但也暗含了另一種意味,即如果大陸“實行三民主義”,這可以有多種標準。

從“反攻大陸”——“光複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策演講軌跡中,可以看出台灣當局也在變,但這種變化實在是太渺小了。而時代潮流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卻相對地快得多,結果使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給人以脫離現實越來越遠的觀感。

總之,“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與當年的“反攻大陸”、“光複大陸”一樣,都是癡人說夢,根本不可能實現。

而與此同時,中國於1997年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的問題已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政府把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構想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並在與英國政府的談判中,明確提出了“一國兩製”的理論範疇。

“一國”就是要統一,“兩製”就是誰也不吃掉誰。這兩個方麵是互為表裏,密不可分。

根據“一國兩製”的戰略構想,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9月24日草簽了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

民共和國”的協議。同時,中國政府又與葡萄牙政府簽訂了關於澳門問題的協議。葡萄牙政府也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歸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澳門問題解決之後,台灣問題如何解決更加引人注

目。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多次指出:台灣和大陸統一之後,其所享受的自治權力比香港、澳門等地區還要多。例如台灣可保留自己的軍隊,中央不向台灣派出一兵一卒。

如果台灣當局接受“一國兩製”的安排,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一則可在國際社會和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定位,並獲得長治久安的可靠保證;二則可從大陸獲得一切能源及原材料供給,並開拓巨大的投資場所和商品市場,從而徹底克服目前海島型、淺碟型經濟結構的弱點,養成經濟長期穩定性發展的後勁;三則可對曆史和中華民族作出交代,告慰孫中山、廖仲愷諸先賢在天之靈,也好讓蔣介石先生歸葬故裏,了卻遺願;四則可以台灣的巨額資金和經濟建設方麵的某些經驗貢獻給大陸。

然而,台灣當局卻無動於衷。

進入80年代以後,陳立夫盼望祖國統一的願望更迫切了。

俗話說:故土難離。

台灣雖風光秀麗,物產豐富,雖然也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那畢竟不是陳立夫的故鄉。

他的故鄉在浙江吳興。

莫幹山的嫻雅多姿,太湖水的浩瀚無際,這是他始終縈懷於心的。

一別數十年,故鄉常在夢中。

藍藍的海峽水把秀麗的寶島和浩瀚的太湖隔成了兩個天。

陳立夫十分思念自己的故土,思念尚在大陸上的親人。盡管他思鄉情篤意切,但還是未能到大陸上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大陸上幾十年來的變化。

如果他真的回到大陸,走了,看了,或許他堅持“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主張會有所改變,雖然也已過古稀之年,但他的思想卻年輕的很,這與他曾在國外留學與隱居有關。

晚年的陳立夫一直關心著海峽兩岸的統一。

“台灣永遠在中國的版圖上”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隨著對大陸了解的加深,陳立夫的思想也在變,他不是一個頑固不化者,這在老年人中是不多見的。

1988年7月14日,國民黨“第十一屆中央評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台北召開。

會議期間,陳立夫聯合34名“中央評議委員”提出了“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建立共信;以投資共同實行國父實業計劃,建立自信,並以爭取大陸民心,以利和平統一案。”

在這個提案中,陳立夫等人明確指出:“中國之統一為台灣海峽兩岸及海外全體同胞之共同願望,故僅為時間問題。”

陳立夫等還提出:“中國的統一必須以由中國人以自力達成之,非第三者所願成所能助成者。”

如何實現祖國統一呢?

陳立夫等認為:“謀求統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自信乃生。自信生,自會團結統一。”在這方麵,共信是重要的。因為“中國文化為建立共信的最佳條件”。所以陳立夫等人明確提出以中國文化作為實現祖國統一的基礎。

關於實現祖國統一的進程,陳立夫等人認為,在自信的基礎上,以台灣的科技潛力,與大陸的人力、物力資源,“共同成立國家未來計劃經濟委員會”,開展兩岸的經濟合作,進而雙方在各方麵之敵對行為全部去除,在此基礎上,通過“政治整合之協商”,實現兩岸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合作,從而,達到兩岸統一。

為了建立自信,陳立夫等人主張:“惟若統一有望,有限度的接觸,則不可避免。”

這項提案盡管有些不適宜的提法,但主張祖國和平統一,提倡對話協商,互信合作,並有一些具體的設想,這是順應兩岸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統一、振興中華的曆史潮流的。

從這項提案可以看出,陳立夫已經放棄了原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主張,首次公開肯定國共兩黨可以通過中華文化的認同,經濟合作互惠,消除敵對,建立互信,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政治合作,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

陳立夫的提案對國民黨長期堅持的“三不”政策是一個有力的衝擊。

然而,陳立夫等人的提案,卻遭到了台灣當局的否定。

陳立夫又一次感到了失落,盡管他預料到自己的“中央評議委員”的頭銜是虛的。

但是,陳立夫等人的提案公布後,在台灣島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不少報刊發表專文,表明了對這一提案的看法。

在大陸,中國共產黨對陳立夫等人的提案表示歡迎。

《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社論,認為該提案是“順應兩岸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統一,振興中華的曆史潮流的……這種謀求祖國統一的積極態度令人感佩。”

社論認為如果該提案能付諸實施,“必將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和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產生積極影響,

台灣島內外和海外人土對提案的良好反映,中國共產黨對

提案的歡迎態度,這對陳立夫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此後,他曾在多種場合,對海峽兩岸的統一問題發表多次談話,希望國共兩黨不計前嫌,再度合作,以誠相待,共同攜手。希望兩岸進行接觸,希望統一之日盡快到來。

1988年,已是垂暮之年的陳立夫,在大陸和台灣再次成為新聞人物。

台灣《中國時報》8月22日刊登該報記者的一則報道,題為《陳立夫談構想,希望重新統一》,副標題為《“三不”或“四堅持”莫如中國文化有力》。

全文如下: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表示,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建立共信”案是個人的一個天真構想。他認為,現在海峽兩岸,若透過合作而達到中國統一,中國必將在世界壯大起來,發揮無比的影響力。

陳立夫是在前天下午3時,會見“中國統一聯盟”代表時作上述表示。“統聯”派代表往訪陳立夫先生,希望他就“中國文化統一案”舉行演講說明會。陳立夫以他所提此案政府不讚同為由,婉拒了“統聯”的邀請。

陳立夫及多位國民黨“中評委”,月前曾於國民黨十三全會時,提出如果中國大陸當局能鄭重宣言複興中國文化,重振四維八德,以替代“四個堅持”,放棄武力犯台,則政府可以考慮,以外彙資金50至100億美元貸款支援大陸經濟建設。

今年89歲的立夫先生最近接受《聯合報道》雜誌的訪問,訪談中還曾坦率地表示,假如中共大陸的鄧小平請他去談一談“如何以中國文化來統一中國”的話,他一定去。他相信他有一套方法去說服鄧小平。此舉據悉曾引起陳立夫的秘書和家人的鄭重否認。

陳立夫在接見“統聯”代表時,特別致送來訪者一本《聯合報道》,對他曾表示可以與鄧小平談談的話,由他特別仔細校對文中一兩個錯別字,以及蹭予別人參考的動作看,似乎他不僅不否認願和鄧小平見麵,也承認裏麵所有已表達的他的觀點。

不過,在問到陳先生如何願意為中國統一問題,到大陸與鄧小平會談時,他客氣地說:“三不”政策使他出不去。

陳立夫曾經在上一屆國民黨全會中提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方案,此案被國民黨中央采納,但中共卻不同意,認為“不合時宜”;此即構成他思考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的新方案,因為他認為三民主義是中國文化的“結晶”。不料,新案變成海峽兩岸都認為“不夠實際”。

陳立夫最後特別向“統聯”的代表感慨指出,他的一生從來都是為著中國的統一、中國的命運而奮鬥,他真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的統一。

陳立夫的“提案”,當即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不少雜誌刊出專文對這一“提案”展開評論。

其中,台灣的《新新聞》周刊8月28日刊登署名陳傑夫題為《反共老人要做聯共先鋒?》一文,現摘錄如下:

最近真是陳立夫風光的時候,自從他在國民黨十三全大會提出經援大陸的和平統一方案之後,國內報紙紛加反映,甚至國民大會,監察院裏也有人以“立夫案”為指標而大談統一新策;這位公眾形象是長年滿口孔孟,“道貫高中”中國文化教材的89歲反共守舊老人,一下又躍居為“和平統一”的急先鋒,激進的程度直讓國民黨開明自居的當權晚輩們瞠目結舌。

從1969年返台講演,著述以致於定居台北天母,這位在中國大陸顯赫政壇20多年的權要,處處表露他自1950年被貶離台,赴美養雞孵蛋,“忘其顯要,忘其貴盛”的平淡操持。過去報章偶在高層人事變動之時提及他將再度出任公職,他則始堅稱“不再過問現實政治”,因此,除了在中醫、中藥,一貫遒,中國文化的範圍內可以聽見他演講,看見他的著作之外,幾乎難以側聞這位隱居天母半山腰上的老人有何動靜。

直到1986年底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國民黨倍受民進黨競爭壓力後,他才在主持國民黨76年新年團拜與聯合總理紀念周中打破政治沉默公開指出國民黨應當檢討知識分子為何對國民黨的作法頗多誤解,“不管人家說的對或不對,黨員同誌都應當想一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沒想到他這新春開講之後,現實政治的是是非非也就如影隨形地緊附在他身上:首先是今年1月,經國先生過世之後,一些以官邸為核心的昔日重臣裏,竟然傳出準備擁護蔣宋氏美齡繼位主席,由他這隱居狀態的老人,重掌他58年前出任過的中央黨部秘書長職位,後來複辟之風雖是因勢作罷,他那天母家中卻是突然夜夜高朋滿座,黑色公務轎車頻頻過出他家大門。最近,國會的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對於國民黨製定中央民代退職條例的政策紛紛采取杯葛、反撲的行動,也有人繪聲繪色地傳達,這些老代表,老立委準備抬出陳立夫來維護“法統”的延續;而他在十三全會提出的經援大陸方案更被人認為老法統、老政要們作勢反撲的象征^

到底陳立夫在他這垂暮之年還想做什麼呢?接近他的一些CC派立委都說他年紀太大,腦筋也不靈光了,怎麼可能再度出馬?大搞國民大會召開臨時會的滕傑等人,從早年的“力行社”以來,似乎也是和他不對頭的,怎麼可能擁戴他。但是,陳立夫再度風光的意願又是那般狂熱:他的兒侄輩趙耀東隻是有個構想,準備拿台灣錢去借給大陸,他就興致勃勃地自撰3000字左右的經援大陸的方案,從四維八德講到海峽兩岸共同成立“國家實業計劃推行委員會”,而且在開會前親自一一找人聯署,開會期間手邊還不時拿著案文,逢人散發,直到這兩天,趙耀東已經覺得這件經援大陸提案,必須靜下來檢討檢討的時候,陳立夫似乎仍然興致勃勃。

從他早年撰寫的反共文章似乎很難理解這位和共產黨纏鬥數十年的老人,怎麼如今竟會百般“容共”。他對記者說,他的“經援”提案是完全基於“愛和同情”而提出的,巨額貸款不是收買大陸民心,而是希望以台灣有佘濟大陸不足,發揮同胞愛,協助大陸人民脫離貧窮困窘。他認為現在的大陸政策不能再采守勢。

以前的陳立夫強調“中華文化是共匪的第一號敵人”,現在的陳立夫雖然也強調,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為國共建立共信的最佳條件。但是,過去的陳立夫說中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