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素質教育對學生智力的作用
心理學家把環境對人的智力影響劃為兩類,一是自發因素,二是自覺因素。教育即屬於自覺因素,是人為設置的、有目的的環境因素。這種環境與一般環境的不同之處在於,教育是人類有組織、有計劃地傳遞社會經驗、發展智力的一種方式。
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對少年兒童來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絕對重要的兩種形式,對促進大腦素質的發展和人才的培育起主導作用,決定一個人的成才速度和成才方向。
家庭教育的作用
嬰兒從降生開始,就處於家庭教育的環境之中。父母是天生的教育家,他們的言語、行為也是一種對子女的有目的教育,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白日嬉戲、夜數星月,樁樁件件,都包含著父母望子成才的心願,體現著引導孩子興趣誌向的努力。孩子的成才方向,往往在學齡之前就被父母塑成雛形。不僅如此,孩子未來的道德、行為、思想,甚至性格,都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人們常常用美國的兩個家族為例,來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兩個家庭都是維持了八代以上的大家庭。第一個家族的祖先是著名哲學家愛德華,他不僅自己德高望重,深受人們景仰,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子孫。在他的八代子孫中,有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1位副總統。而第二個家族的祖先是臭名昭著的酒鬼和賭徒,名字叫珠克,他自己是一個萬人不齒的惡棍,在他的“熏陶”下,八代子孫中,“湧現”出了300多名乞丐,7個殺人犯,60多個盜竊犯。從這兩個對比鮮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對後代的影響多麼重要,多麼深遠。這尤其要引起當代父母的警覺。
學校教育的作用
學校教育對智力的發展有著更強的目的性,是有計劃、有組織地提高孩子智力的場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無論在小學、中學、大學,還是在幼兒園,都有一批受過專門訓練、具有專門知識的教師;都有係統的教材、教具;還有必要的學習環境、圖書資料、儀器設備,這些條件,在科學的益智理論指導下,在教師們的努力下,遺傳因素所造就的一個個大腦,就會被誘導、被激發,各自向不同程度的最優化智力發展。可以說,學校教育是促使遺傳因素最優化、家庭教育係統化、社會教育明朗化、環境因素知識化的智力發展因素。
教育的過程是平凡的、艱苦的,但教育的效果卻是神奇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再聰明的大腦也會變得愚笨;經受過有效的長期教育,遺傳素質一般的人也有可能成為天才。“狼孩”或“豬孩”也許原先有著正常人的大腦,但沒有正常人的教育,他們便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這方麵的例子很多,據說100多年前有位外國的王子,小時候聰穎超人,天資不凡,是王位的最佳繼承人,但被惡人綁架,與世隔絕十幾年,到重見天日時,已經變成愚癡之人。雖經百般努力,盡心施教。智力進步仍不明顯。死後解剖發現,他大腦的浮淺而簡單,連類人猿也不如。——這就是缺乏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結果。與此相反,教育改變人類生理,使凡人成為天才的故事更是不乏其例。
著名的大音樂家貝多芬、哲學大師黑格爾等人,從小都被認為智力平庸,沒有培養前途。教師曾給貝多芬下過結論,指明他不可能成為作曲家;黑格爾被人們稱之為“木頭人”。然而良好的學校教育加上刻苦自學,在付出辛勤的勞動之後,他們卻成了偉大的天才。
早期教育的作用
科學研究證明,學習某些知識,有各自的最佳時期;而絕大部分知識的最佳啟蒙時期是在4~8歲。六七歲以前所學的東西,往往終生不忘,繪畫、音樂等形象性、知覺性的知識,在4歲左右最為敏感,這時候最容易培養或發現繪畫、音樂苗子;而朗讀、外語則在小學低年級時進行啟蒙教育更有成效?因此,要求全社會重視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智力素質的最有效的措施。
綜上所述,遺傳、環境、教育是關係智力發展的三個因素。這三個因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打個比方: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同一棵樹木的成材,遺傳因素是樹的種籽,種籽的優劣決定著這棵樹能不能成長;環境因素是培育種籽的土壤,土壤的優劣決定著小樹的根基能否紮牢,也決定著樹的營養充裕與否;而教育則好比陽光、雨露和肥料,它決定著樹木的生長速度和樹木生長的質量。
當然,這三種因素對一個人來說並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人們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改善他們,使之有益於智力的提高。例如,可以通過父母之間的優化組合、采用優生方法、醫學方法以及胎教方法來改善遺傳因素;通過優化環境、改造環境來構築環境因素;利用教育的技巧來加強教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