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攻篇(1 / 3)

【題解】

本篇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係統總結火攻作戰經驗和特點的專門文字。主要論述了春秋以前火攻的種類、條件、實施火攻的方法以及火發後的相應應變措施等問題。孫子認為以火助攻,是提高軍隊戰鬥力,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作戰樣式。他把火攻歸納為五大類,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指出火攻必須具備“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的氣象條件和“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等物質條件。孫子主張火攻與兵攻相結合,明確提出“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即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情變化,及時地指揮軍隊發起攻擊,以擴大戰果。本篇中又一個重要內容,是孫子的慎戰思想。他強調君主和將帥對戰爭要慎重從事,指出國君不可以憑個人喜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也不可以逞一時意氣而輕率動武。無論是戰是和,都必須以利益的大小或有無為依據:“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安國全軍之道”。

火攻,指以火助攻,殺傷敵之有生力量,摧毀敵之戰爭資源,從而奪得戰爭的勝利。曹操注:“以火攻人,當擇時日也。”王皙注:“助兵取勝,戒虛發也。”皆符合孫子本篇主旨。其篇次,漢簡篇題木牘《火攻》列在《用間》之後,與各傳本相反。

【原文】

孫子曰:凡火攻[1]有五(1):一曰火人⑵,二曰火積⑶(2),三曰火輜⑷,四曰火庫(5),五曰火隊(6)[3]。行火必有因(7),煙火必素具(8)[4]。發火有時,起火有曰⑼[5]。時者,天之燥也(1O);曰者,月在箕、壁、翼、軫(11)也[6];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12)[7]。

【注釋】

(l)凡火攻有五:五,五類、五種。

(2)火人:焚燒敵軍人馬。火,此處作動詞用,燒、焚燒的意思。以下“火積”等之“火”義同。

(3)火積:指焚燒敵軍的糧秣物資。積,積聚、積蓄,此處指糧草。梅堯臣注:“焚其委積,以困芻糧。”

(4)火輜:指焚燒敵軍的輜重。張預注:“焚其輜重,使器用不供。”

(5)火庫:意為焚燒敵軍的物資倉庫。梅堯臣注:“焚其庫室,以空蓄聚。”庫,倉庫,《釋名?釋宮室》:“庫,舍也。物所在之舍也。故齊魯謂庫曰舍也。”

(6)火隊:指焚燒敵之軍事交通和轉運設施。賈林注:“燒絕糧道及轉運也。”隊,通“隧”,道路。《左傳?文公十六年》:“楚子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以伐庸。”《廣雅?釋宮》:“隊,道也。”又,《廣雅疏證?釋宮》:“隊,與隧同,謂分為二道以伐庸也。”一說,火隊即焚燒敵軍隊伍。如杜牧注:“焚其行伍,因亂而擊之。”

(7)行火必有因:指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李筌注:“因奸人而內應也。”張預注:“凡火攻,皆因天時燥旱,營舍茅竹,積芻聚糧,居近草莽,因風而焚之。”皆是對火攻條件的具體羅列。行,實施。因,原因,此處指進行火攻的必備條件。

(8)煙火必素具:煙火,指火攻的器具和燃料等物。曹操注:“煙火,燒具也。”素,平素、經常的意思。具,準備妥當。此句意為發火用的器材必須平常準備就緒。張預注:“貯火之器,燃火之物,常須預備,伺便而發。”

(9)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意謂當根據天時條件而實施火攻。張預注:“不可偶然,當伺時日。”

(10)時者,天之燥也:燥,氣候幹燥。言火攻應在氣候幹燥時進行。

(11)箕、壁、翼、軫:中國古代星宿的名稱,是二十八宿中的四個。其中,箕屬東方蒼龍七宿之一,壁屬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翼、軫屬南方朱雀七宿。

(12)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即箕、壁、翼、軫四個星宿。此言凡月球行經這四個星宿時,正是起風便於火攻的時候。李筌注:“天文誌月宿此者多風。”古人迷信,認為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這四個星宿位置時多風。《史記?天官書》:“翼為羽翮,軫為車,主風。”張守節《正義》:“箕主八風。”

【校記】

[l]火攻漢簡本作“攻火”。

[2]火積漢簡本作“火漬”。“積”、“漬”皆責聲,“積”假借為“漬”。

[3]火隊《通典》卷一六○、《禦卷》卷三二一引此作“火墜”,《通典》又注雲:“一曰火道。”《長短經?水火》、《藝文類聚》卷八十、《禦覽》卷八六九引此皆作“燧”。“隊”、“墜”、“隧”三字義近,古通。

[4]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漢簡本作“火有因,因必素具”,“火”前所殘一字,度為“行”字。

[5]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總要》“有”字上皆誤增“必”字。

[6]月在箕、壁、翼、軫也《長短經?水火》引此“月”作“宿”,“翼”作“參”。《通典》卷一六○、《禦覽》卷三二一引此,作“宿在戊箕東壁翼軫也”。但《禦覽》“戊”誤為“戍”。孫校本據《通典》、《禦覽》改“月”為“宿”。

[7]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漢簡本此句前缺,作“……四者,風之起日也”。《通典》卷一六○、《禦覽》卷三二一引此句無“也”字。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1)[1]。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2)[2]。火發兵靜者(3),待而勿攻[3],極其火力(4)[4],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5)[5]。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6)[6],以時發之(7)[7]。火發上風,無攻下風(8)[8]。晝風久,夜風止(9)。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9],以數守之(10)。

【注釋】

(l)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因,根據、利用。應,策應、接應、采取對策的意思。本句意謂應當根據“火發於內”至“晝風久,夜風止”等五種不同情況而靈活處置。梅堯臣注:“因火為變,以兵應之。”注家多以“五火之變”為“火人”等五種火攻方式,不確。

(2)早應之於外:及早用兵在外麵進行策應。張預注:“火才發於內,則兵急擊於外;表裏齊攻,敵易驚亂。”

(3)火發兵靜者:兵,此處指敵軍。靜,安靜、沉著、不慌亂。

(4)極其火力:讓火勢燒到最旺之時。極,盡、窮盡的意思。

(5)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此句意如曹操所注:“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從,跟從,這裏指用兵進攻。而,則、就。《易?係辭》:“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王引之《經傳釋詞》雲:“言見機則作也。”

(6)無待於內:意謂不必等待內應。無,無須、不必。內,內應。

(7)以時發之:根據氣候、月象的情況實施火攻。賈林注:“得時即應發,不可拘以常勢也。”以,依據、根據。

(8)火發上風,無攻下風:上風,風向的上方;下風,風向的下方。梅堯臣注:“逆火勢,非便也。”

(9)晝風久,夜風止:意為白天風刮久了,夜裏風勢就會止息。張預注:“晝起而夜息,數當然也。故老子曰:飄風不終朝。”一說,白天有風放火,軍隊可以跟進攻擊;夜裏順風放火時,軍隊不能隨之發起攻擊。劉寅《孫子直解》引張賁說:“謂白晝遇風而發火,則當以兵從之;遇夜風而發火,則止而不從,恐彼有伏,反乘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