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間篇(2 / 3)

(9)生間者,反報也:反,同“返”。此句意為:所謂生間,是那些到敵方了解情況後能夠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人。張預注:“選智能之士,往視敵情,歸以報我。”

【校記】

[1]故用間有五《長短經?五間》引此作“故間有五間”。

[2]因間《直解》作“鄉間”,櫻田本同。劉寅注雲:“舊本因間作鄉間,今從之。”舊本為何本?雖不詳,但古有作“鄉間”本者。張預注亦雲:“此五間之名,因間當為鄉間。”

[3]有死間,有生間《長短經?五間》引此,“死間”與“生間”互乙。

[4]是謂神紀平津館本“謂”作“為”字。

[5]人君之寶也漢簡本“寶”作“葆”,二字古通。

[6]因其鄉人而用之漢簡本作“……鄉人而用者也”六字。《長短經?五間》、《通典》卷一五一引此,“之”下有“者也”二字。《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之”下有“也”字,櫻田本同。《總要》卷一五“鄉”下誤增“國之”二字。

[7]因其官人而用之漢簡本存“內間者,因……”四字,《長短經?五間》、《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之”後有“也者”二字,櫻田本“之”後有“也”字。

[8]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漢簡本此句僅存一“反”字。《長短經?五間》、《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之”後有“也者”二字。櫻田本“之”後有“也”字。

[9]為誑事於外《總要》誤作“外詐立事跡”。

[10]而傳於敵間也《長短經?五間》、《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作“而待於敵也”,“傳”作“待”。又《禦覽》“敵”後無“間”字。孫校本刪“間”字。

[11]生間者,反報也《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報”後有“者”字。

【原文】

故三軍之事[1],莫親於間(1)[2],賞莫厚於間(2),事莫密於間(3)[3]。非聖智不能用間(4)[4],非仁義不能使間(5)[5].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6)[6]。微哉微哉[7]!無所不用間也(7)(8]。間事未發(8),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9)[9]。

【注釋】

(l)莫親於間:於,比。親,親密。意謂關係的親密無過於所委派的間諜。張預注:“三軍之士,然皆親撫,獨於間者以腹心相委,是最為親密也。”

(2)賞莫厚於間:此言軍中的賞賜,沒有比間諜所受更為優厚的。王皙注:“軍功之賞,莫厚於此。”

(3)事莫密於間:指軍機事務,沒有比間諜之事更為機密的。密,秘密、機密的意思。

(4)非聖智不能用間: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間諜。張預注:“聖則事無不通,智則洞照幾先,然後能為間事。”聖智,非凡卓越的才智,指具有傑出才智的人。

(5)非仁義不能使間:指如果吝嗇金錢、爵祿,不能做到以誠相待,就無法使間諜樂於效命。張預注:“仁則不愛爵祿,義則果決無疑,既啖以厚利,又待以至誠,則間者竭力。”

(6)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妙,精細奧妙,這裏指用心精密,手段巧妙。實,實情。此句意謂如果不能夠做到用心精細、手段巧妙,就無從對所獲取情報的真偽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張預注:“須用心淵微精妙,乃能察其真偽。

(7)無所不用間也:言無時無地不可使用間諜。王晳注:“當事事知敵之情也。”

(8)間事未發:發,舉、行、施行的意思。《漢書?王吉傳》:“慎勿有所發”,顏師古注:“發謂興眾舉事。”此句言間事還未施行開展。

(9)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先聞,事先知道,即暴露。此句謂間事先行暴露,則間諜和知情者必須殺掉,以滅其口。張預注:“間敵之事,謀定而未發,忽有聞者來告,必與間俱殺之。一惡其泄,一滅其口。”《六韜?龍韜?陰符》:“若符事泄,聞者,告者皆誅之。”

【校記】

[l]三軍之事漢簡本作“三軍之親”。《長短經?五間》、《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事”皆作“親”,與漢簡本同。孫校本從《通典》和《禦覽》改“事”為“親”。

[2]莫親於間二十子本“親”誤作“重”,其他各本皆作“親”。櫻田本“莫”上有“交”字,似誤增。

[3]事莫密於間杜牧注:“‘密’一作‘審’。”

[4]非聖智不能用間漢簡本作“非聖”,“聖”字下缺四字,疑原無“智”字。《長短經?五間》引此,“不”字作“莫”。

[5]非仁義不能使間漢簡本作“非仁不能使……”,下缺。“仁”下無“義”字。《長短經?五間》引文無此句。

[6]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長短經?五間》引此,“微妙”作“密微”,“不”作“莫”。《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作“非微密者不能得間之實”。

[7]微哉微哉漢簡本作“密載密載”,“載”同“哉”。

[8]無所不用間也漢簡本作“毋所不用間……”,下缺。“無”、“毋”古通。

[9]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此句漢簡本前後皆殘,僅存“事未發,聞,間”。“聞”前無“而先”,後無“者”。《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作“間事未發,而先聞,其間者與所告者皆死”。櫻田本作“間事未發,而先聞,聞者與所告者皆死”。

【原文】

凡軍之所欲擊(1),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2)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3)之。

【注釋】

(l)軍之所欲擊:此句為賓語前置結構句式,即“(吾)所欲擊之軍”。下“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句式同此。

(2)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守將,主將。左右,指守將身邊的親信。謁者,負責傳達通報的人員。門者,負責把守城門的官吏。舍人,門客,指謀士幕僚。

(3)索知:偵察了解。索,搜索、偵察。

【原文】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1],因而利之(1)[2]導而舍之(2),故反間可得而用也[3]。因是而知之(3),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4)[4];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5];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5)。五間之事,主必知之[6]。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6)[7]。

【注釋】

(1)因而利之:趁機收買和利用敵間。因,由、就,可理解為順勢、趁機。利,杜佑注:“遺以重利。”意即收買。

(2)導而舍之:導,誘導、引導。舍,同“捨”,釋放、放行。此句意為:要對敵加以誘導,然後放他回去,以為己用。趙本學曰:“厚利以誘其心,導之以偽言偽事,而縱遣之。彼歸告其主,則猶為我之間也。”一說,“舍”作“居止”解。

(3)因是而知之:此指從反間那裏獲悉敵人內情。

(4)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意謂通過利用反間,鄉間和內間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梅堯臣注:“其國人之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間而知之。”

(5)故生間可使如期:如期,按期,此指按期返回報告敵情。杜牧注:“可使往來如期。”

(6)故反間不可不厚也:厚,厚待,也包含重視的意思。五間之中,以反間最為關鍵,因此必須給予反間以十分優厚的待遇。張預注:“人主當用五間以知敵情。然五間皆因反間而用,則是反間者豈可不厚待之耶?”

【校記】

[1]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通典》卷一五一、《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作“敵間之來間我者”,無“必索”二字。武經本、平津館本作“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

[2]因而利之《通典》卷一五一引此,作“因以利”。

[3]故反間可得而用也漢簡本僅存“用也”二字。《直解》和趙注本“用”作“使”。

[4]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通典》卷一五一引此,“鄉間”作“因間”,孫星衍謂:“後人妄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