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是《孫子兵法》全書中的最後一篇,主要論述在戰爭活動中使用間諜以偵知、掌握敵情的重要性,以及間諜的種類劃分、基本特點、使用方式等等。它是孫子從理論上對前人豐富的用間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是中國古代用間思想體係基本形成的重要標誌。孫子主張戰爭指導者必須做到“知彼知己”;而要“知彼”,即“知敵之情者”,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間。孫子認為同戰爭的巨大耗費相比,用間實在是代價小而收效多的好辦法,必須充分運用。反之,如果因為愛惜爵祿不使用間諜,盲目行動,導致戰爭的失敗,那才是十足的罪人。接著,孫子充分論證了使用間諜的原則和方法,他把間諜劃分為五大類,即因間、內間、反間、生間、死間,指出“五間”的不同特點和功用,主張“五間並用”,而以“反間”為主。並提出了“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的用間三原則。同時孫子還指出了用間的必要條件:“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把它們看作是正確發揮“用間”威力的重要保證。最後,孫子列舉曆史上用間的成功經驗,進一步肯定了用間的意義和作用。但他將戰爭的勝負主要歸功於間諜的作用,這似乎是過於偏頗的。
間,間諜。《說文》曰:“間,隙也。”《爾雅?釋言》:“間,伣也。”郭璞注:“《左傳》謂之諜,今之細作也。”曹操、李筌注:“戰者必用間諜,以知敵之情實也。”張預注:“欲素知敵情者,非間不可也。然用間之道,尤須微密,故次《火攻》。”其說皆甚是。可知所謂用間就是“諜知敵情,而乘間隙入之也”。這正是自古以來軍事偵察的目的之所在。
【原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1],百姓之費(1),公家之奉(2)[2],日費千金[3];內外騷動(3),怠於道路(4)[4],不得操事者(5),七十萬家(6);相守數年(7),以爭一日之勝[5],而愛爵祿百金(8),不知敵之情者[6],不仁之至也(9),非人之將也[7],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10]。故明君賢將[8],所以動而勝人(11),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12)[9]。先知者[l0],不可取於鬼神⒀[11],不可象於事⒁[12],不可驗於度⒂[l3],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⒄[14]。
【注釋】
(1)百姓之費:漢簡本作“百生之費”,“生”為“姓”之古字。《尚書?舜典》孔穎達疏:“生,姓也。”
(2)公家之奉:公家,指國家(公室)。“奉”同“俸”,指軍費開支。
(3)內外騷動:指舉國上下混亂不安。內外,前方後方的通稱。騷動,動亂不安。
(4)怠於道路:梅堯臣注:“輸糧供用,公私煩役,疲於道路。”怠,《說文?心部》:“怠,慢也。”引申有疲憊、疲勞義。
(5)不得操事者:不得,不能夠。操事,操作農事。此句梅堯臣注:“廢於耒耜也。”
(6)七十萬家:比喻戰爭對從事正常農業生產影響之大。曹操注:“古者八家為鄰。一家從軍,七家奉之。言十萬之師舉,不事耕稼者七十萬家。”
(7)相守數年:意即相持多年。相守,相持、對峙的意思。《韓非子?喻老》:“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
(8)而愛爵祿百金:而,如果、倘若。王引之《經傳釋詞》:“而,猶‘若’也。”愛,吝嗇、吝惜。《老子?四十四章》:“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爵,爵位。祿,俸祿。百金,泛指金錢財寶。此句李筌注曰:“惜爵賞不與間諜。”
(9)不仁之至也:不仁慈,不恩惠到了極點。至,極、極點。
(10)非勝之主也:意謂這不是能主宰勝利的好國君。主,主宰。梅堯臣注:“非致勝主利者也。”另一說,“主”指人主、國君。
(11)動而勝人:意為一出兵就能夠克敵製勝。動,行動、舉動。此處指出兵。而,則、就的意思。
(12)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出於,超過、勝於。先知,預先偵知察明敵情。王皙注:“先知敵情,製勝如神也。”又張預注:“先知敵情,故動則勝人,功業卓然,超絕群眾。”
(13)不可取於鬼神:指不可以通過祈禱、祭祀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求知敵情。張預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以禱祀而取。”
(14)不可象於事:象,類比、比附。杜牧注:“象者,類也。”事,事情。此句意為不可用與其他事情作類比這一辦法去求知敵情。曹操注:“亦不可以事類而求也。”
(15)不可驗於度:指不能用征驗星辰運行度數的辦法去求知敵情。驗,應驗、驗證。度,度數,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位置)。
(16)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一定要取之於人,取之於那些熟悉了解敵人內情的人。
【校記】
[1]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漢簡本作“孫子曰凡……裏”,中缺。《禦覽》卷二九二引此,“曰”下無“凡”字,“出征”作“出師”。孫校本作“出兵千裏”。《長短經?還師》引此“十萬”作“百萬”,顯誤。
[2]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漢簡本作“百生之費……”,下缺。“生”借為“姓”。
[3]日費千金漢簡本存“費日千”三字,“費日”二字似誤倒。《治要》卷三二無“費”字,誤脫。
[4]怠於道路《禦覽》卷二九二、《總要》皆無此四字。
[5]一日之勝《武備誌》作“一日之戰”,誤。
[6]不知敵之情者漢簡本此句上缺,僅存“……知適之請者”,簡文“適”借為“敵”,“請”借為“情”。
[7]非人之將也漢簡本“人”作“民”。《治要》卷三三引此,與簡本同。
[8]故明君賢將漢簡本僅存“故”字。《治要》卷三三、《禦覽》卷二九二引作“是故明王、聖主、賢君、勝將”。
[9]先知也《禦覽》卷二九二引此無“也”字。
[10]先知者《禦覽》卷二九二引文無此三字,誤脫。
[11]不可取於鬼神《禦覽》卷二九二引文“鬼神”作“神鬼”,與通行各本異。
[12]不可象於事《禦覽》卷二九二引此,“事”後有“也”字,當係誤增。
[13]不可驗於度《禦覽》卷二九二引此,“度”前有“事”字,係誤增。
[14]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漢簡本作“必取於人知者”。《禦覽》卷二九二引此,無“者”字。《直解》“人”下有“而”字。
【原文】
故用間有五l]:有因間(1)[2],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3]。五間俱起,莫知其道(2),是謂神紀(3)[4],人君之寶也[5]。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4)[6]。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5)[7]。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6)[8]。死間者,為誑事於外(7)[9],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8)[10]。生間者,反報也(9)[11]。【注釋】
(l)因間:即下文的“鄉間”。張預注:“因間當為鄉間,故下文雲‘鄉間可得而使’。”
(2)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此言五種間諜同時使用起來,使任何敵人都無法摸清我們用間的行動規律。王皙注:“五間俱起,人之不測。”俱,全、一起。道,規律、途徑。
(3)是謂神紀:這就是神妙莫測的方法。是,這、此。謂,叫做。紀,方法、法度。《呂氏春秋?孟春紀》:“無變天之道,無絕地之道,無亂人之紀。”神紀,意即神妙莫測之道。張預注:“神妙之綱紀。”
(4)因問者,因其鄉人而用之:意謂因間就是利用敵國當地普通人作為己方的間諜。張預注:“因敵國人,知其底裏,就而用之,可使伺候也。”因,根據、依據,引申為利用。鄉人,敵國的普通人。
(5)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敵方的官吏。此句意為,所謂內間,是指收買敵國的官吏為間諜。梅堯臣注:“因其官屬,結而用之。
(6)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所謂反間,就是指收買和利用敵方的間諜,使其為我所用。杜牧注:“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7)為誑事於外:誑,欺騙,瞞惑。誑事,假情報。此句意為故意向外散布虛假的情況來欺騙和迷惑對手。
(8)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意思是讓我方間諜了解自己故意散布的假情報並傳給敵方間諜,誘使敵人上當受騙。在這種情況下,事發之後,我方間諜往往難免一死,所以稱之為“死間”。王皙注:“作吾間,使敵得之,間以吾詐告敵,事決必殺之也。”另一說,死間乃打入敵方長期同定潛伏之間。於鬯《香草續校書》:“唯其待於敵,故謂之死間也。非真使此間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