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十三篇,論戰守次第與山川險易、長短、大小之狀,皆曲盡其妙。摧高發隱,使物無遁情,此尤文章之妙。——呂本中《童蒙訓》
孫武之書十三篇,眾家之說備矣。奇正、虛實、強弱、眾寡、饑飽、勞逸、彼己、主客之情狀,與夫山澤、水陸之陣,戰守攻圍之法,無不盡也。微妙深密,千變萬化而不窮。用兵,從之者勝,違之者敗,雖有智巧,必取則焉。可謂善之善者矣。然武操術,有餘於權謀而不足於仁義:能克敵製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可以為春秋諸侯之將,而不可以為三代王者之佐也。——戴溪《將鑒論斷?孫武》
孫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當盡心焉。其辭約而縟,易而深,暢而可用,《論語》、《易大傳》之流,孟、荀、揚著書皆不及也。以正合,以奇勝,非善也;正變為奇,奇變為正,非善之善者也,即奇為正,即正為奇,善之善者也。——鄭厚《藝圃折衷》
世多謂書生不知兵,猶言孫武不善屬文耳。今觀武書十三篇,蓋與《考工記》、《穀梁傳》相上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
司馬遷謂世所稱師旅,多道孫子十三篇。始管子、申、韓之學行於戰國、秦漢,而是書獨為言兵之宗。及董仲舒、劉向修明孔氏,其說皆已黜,而是書猶傑然尊奉逮今,又將傳之至於無窮。此文武所以卒為二途也。——葉適《習學記言》卷四十六《孫子兵法》
《吳子》之正,《孫子兵法》之奇,兵法盡在是矣。《吳子》似《論語》,《孫子兵法》似《孟子》。——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孫吳》
世之言兵者祖孫氏,然孫武事闔閭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代人也。——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兵書類》
孫子言兵,首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而切切欲導民使之“與上同意”,欲“不戰而屈人之兵”,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欲“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至論將,則謂“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於主”。蓋始終未嚐言殺,而以久於兵為戒。所異於先王之訓者,惟詭道一語,特自指其用兵變化而言,非欲情所事奸詐之比。且古人詭即言詭,皆其真情,非後世實詐而反謬言誠者比也。若孫子之書,豈特兵家之祖,亦庶幾乎立言之君子矣!諸子自荀、揚外,其餘浮辭橫議者莫與比。——黃震《黃氏日鈔?讀諸子?孫子》
以朕觀之,武之書雜出於古之權書,特未純耳。其曰:“不仁之至”,“非勝之主”,此說極是。若虛實變詐之說,則淺矣。苟君如湯、武,用兵行師,不待虛實變詐而自無不勝。然虛實變詐之所以取勝者,特一時詭遇之術,非王者之師也,而其術終亦變耳。蓋用仁者無敵,恃術者必亡,觀武之言與其術亦有相悖。蓋武之書必有所授,而武之術則不能盡如其書也。——《明實錄?明太祖寶訓?評古》
不有大智,其何能謀;不有深謀,其何能將;不有良將,其何能兵;不有銳兵,其何能武;不有武備,其何能國?欲有智而多謀,善將而能兵,提兵而用武,備武而守國,舍是書何以哉!——劉寅《武經七書直解?自序》
武,齊人,吳闔閭用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葉適以不見載於《左傳》,疑其書乃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之所為。予獨不敢謂然。春秋時列國之事,赴告者則書於策,不然則否。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大國若秦、楚,小國若越、燕,其行事不見於經傳者有矣,何獨武哉!——宋濂《諸子辨》
孫子上謀而後攻,修道而保法,論將則曰仁智信勇嚴,與孔子合。至於戰守攻圍之道,批亢搗虛之術,山林險阻之勢,料敵用間之謀,靡不畢具。其它韜鈐機略,孰能過之?——談愷《孫子集注十三卷?自序》
十三篇之所論,先計謀而後攻戰,先知而後料敵,用兵之事周備明白。雖不足與於仁義之師,苟以之戰,則豈非良將乎?視彼恃力之徒,驅赤子而陷之死地者,猶狼殘虎噬耳。嗚呼!武亦安可得哉!——方孝孺《遜誌齋集?雜著?讀孫子》
由直解而知七書之意,融會貫通而求知夫用兵之術,於以登壇號令,附國家元功,為曠世良將,詎弗偉哉!——張居正增訂《孫武子直解》
竊維天地之間,有人則有爭,有爭則有亂。亂不可以鞭樸治也,則有兵。兵之為凶器,不可以妄用也,則有法。其事起於鬥智角力也,則其法不得不資於權謀。用兵而不以權謀,則兵敗國危而亂不止。君子不得已而用權謀,正猶不得已而用兵也。用之合天理則為仁義,合王法則為禮樂。……孫子十三篇,實權謀之萬變也。數千年來,儒者未嚐一開其扃鑰。……儒者生於其時,遇國家有難而主兵,何不可之有?其曰猥雲德化,不當用兵,當迂儒保身之謀,賣國之罪也。——趙本學《孫子書校解引類?序》
噫!孫武子兵聞拙速一言,誤天下後世徒讀其書之人,殺天下後世千千萬人之命,可勝恨哉!可勝恨哉!世之徒讀其書者,每以師老財匱為辭,不知列國相爭,師老財匱則諸侯乘其弊而起,故勝亦宜速,不勝亦宜速。其在後世,堂堂討罪,有征無戰之兵,必為萬全之畫。夫苟一時攻之未暇,取之未克,師老矣,再請新師以益之;財匱也,再請多財以繼之,必大破之而後已。愚見世人欲圖速成之倖功,視三軍之命如草芥,往往而然焉,皆孫武子一言誤之也!孟子以殺人盈地、盈野者宜服上刑,然則孫武子一言殺天下後世之人不可勝計,使孟子而在,將以何刑加之乎?恨之深,惡之切,作《拙速解》下。——俞大猷《正氣堂續集?雜文?拙速解》
愚嚐讀孫武書,歎曰:兵法其武庫乎?用兵其取諸庫之器乎?兵法其藥肆乎?用兵其取諸肆之材乎?及讀諸將傳,又悟曰:此固善握器而妙用材者乎!學者欲求下手著實工夫之門,莫逾於此。數年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焉,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者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戚繼光《紀效新書?自序》(十八卷本)
夫習武者,必宗孫、吳。是習孫、吳,皆孫、吳之徒也。自夫世好之不同也,每於試文必譏詆其師,無所不至。試使毀其師者,受國家戡定之寄,而攘外安內,如孫、吳者幾人哉!夫業彼之業而詆其短,是無師矣。以無師之心,而知忠愛之道者,能之乎?——戚繼光《紀效新書?練將或問》(十四卷本)
孫武子兵法,文義兼美,雖聖賢用兵,無過於此。非不善也,而終不列之儒。設使聖賢其人,用孫武之法,武經即聖賢之作用矣。苟讀六經,誦服聖賢,而行則狙詐,六經即孫武矣。顧在用之者,其人何如耳。故因變用智,在君子則謂之行權,在小人則謂之行術。均一智也,而君子、小人所以分者,何也?蓋有立心不正,則發之自異耳。奚足怪哉!
……將有五德,智、信、仁、勇、嚴也。智者,仁之辨也;信者,仁之實也;仁者,人之本也;勇者,仁者之誌也;嚴者,仁助也。任機權之真於義理,慎機權之似於詐偽,詐仁之道,豈不在是哉。夫信、仁、勇、嚴,非智不能辨其弊。信之弊也執,仁之弊也姑息,勇之弊也暴,嚴之弊也刻,皆不得其當矣。故直看則智為首,橫看則仁居中。苟智、信、勇、嚴而不重夫仁,則皆為虛器,為禮文矣。——戚繼光《止止堂集?愚愚稿上?大學經解》
司馬穰苴、孫武,天下之言兵者歸之。穰苴兵法不可見,所見孫子十三篇,其精切事理,吾以為太公不能過也。而太史公獨稱穰苴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若爾,穰苴其尤勝耶?然太史公於穰苴則僅詳其斬莊賈,於孫武僅詳其斬愛姬而已,以為用兵之道,一賞罰盡之矣。……至於吳之強,伍員力耳,柏舉之戰雖能乘勝入郢,而班處其宮,使秦師得用其救,再合再敗而後歸,又不能預防夫概之為內孽,安在其為武也?太史公又稱其“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恐亦附會之過。當其時,武必先死矣。不然,而槜李之敗績,會稽之許成,舍腹心之越從事於石田之齊,武胡為諫救也?太史公亦雲“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蓋頗見微指雲。——王世貞《讀書後?書司馬穰苴?孫武傳後》
孫武十三篇為百代譚兵之祖。考《漢書?藝文誌》有八十二篇,杜牧以曹公芟其繁蕪,筆其精粹以成此書。然太史武傳固有十三篇之目,而其文章之妙,絕出古今,非魏晉所能潤削。……孫武之譚兵,當在穰苴之後、吳起之前。葉正則以《左傳》無之而並疑其人,則太過。然武為吳將,入郢,其說或未盡然。丘明於吳事最詳練,又喜誇好奇,武灼灼吳楚間,不應盡沒其實。蓋戰國策士以武聖於譚兵,恥以空言令天下,為說文之耳。……兵家,秦漢至眾。今傳於世而稱經者,《黃帝》、《風後》、《太公》、《黃石》、《諸葛》、《李靖》等,率依托也;《孫》、《吳》、《尉繚》,當是戰國本書。……宋世以《孫》、《吳》、《司馬》、《韜》、《略》、《尉繚》、《李衛公》為兵家七書。《孫武》、《尉繚》,亡可疑者。《吳起》或未必起自著,要亦戰國人掇其議論成編,非後世偽作也。——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
吾獨恨其不以《七書》與《六經》合而為一,以教天下萬世也。故因讀《孫武子》,而以魏武之注為精當,又參考六書以盡其變,而複論著於各篇之後焉。感歎深矣。——李贄《孫子參同?自序》
古今兵法,亡慮數十百家,世所尊為經者七,而首孫子。孫子之言日:“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又曰:“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合而言之,思過半矣。今古兵法盡於七經,而七經盡於孫子……——《孫子參同?梅國禎序》
愚今無暇究十三篇之先後,孫子之有無,姑據其所作評之。其書先計而後戰,修道而保法,論將則曰智、信、仁、勇、嚴,與太公之言吻合。至於戰守攻圍之法,山澤水陸之軍,批亢搗虛之術,料敵用間之方,靡不畢具。是以戰國以來,用兵者從之則勝,違之則敗。雖一時名帥,莫能出其範圍。——何守法《孫子音注?孫子十三篇源委》
自古談兵者,必首孫武子。故曹孟德手著之,又為《兵家接要》二十萬言,大約集諸家而闡明孫子者也。世有《武侯新書》者,亦所以明孫子,然贗書也,無所短長。孟德書不傳,然孫子在,有心者可以意迎之,他書可弗傳也。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要之,學兵訣者,學孫子焉可也。——茅元儀《武備誌?兵訣評序》
昔者賢良之任將也,如己身有疾委之良臣,必曰除疾易而體氣無傷焉。孫子十三篇,智通微妙,然知除疾而未知養體也。夫為將者,智足於軍,未善也,軍不可遍也。智足於戰,未善也,戰不可瀆也。智足於破敵,未善也,破一敵又有一敵也。善軍者,使天下不煩軍;善戰者,使天下不欲戰;善破敵者,使天下不立敵。——唐甄《潛書?全學》
惟孫子十三篇,簡而賅,精而有則,即其始計篇曰:“令民與上同意”,則其言近於道,而治國治兵之理,若符券焉。……
孫子一書,自始計以迄用間,如同條,如共貫,原始要終,層次井井,十三篇如一篇也。至一篇之中,節有旨,句有義,亦靡不綱舉目張,主賓互見。……
救亂如救病,用兵猶用藥。善醫者因症立方,善兵者因敵設法。孫子十三篇,治病之方也。古今帝王將相之戰功往跡,名醫之案也。醫不通曉方案,不謂之名醫,將不貫通古今,得謂之名將乎?茲於每篇中語足以法。……孫子十三篇,無篇不可為法,無句不可為訓。——鄧廷羅《兵鏡備考》
此書凡有二疑,一則名之不見於《左傳》也。……一則篇數不侔也。史遷稱孫子十三篇,而漢誌有八十二篇。……然則孫武者,其有耶?其無耶?其有之耶不必如史遷之所雲耶?其書自為耶?抑其後之徒為之耶?皆不可得而知也,故入之未定其人例中。若夫篇數,其果為史遷之傳而非曹瞞之刪,漢誌八十二篇或反為後人附益,劉歆、任宏輩不察而收之耶?則亦不可得而知也。——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未足定其著書之人者?孫子》
兵家之推孫吳,尚矣。《詩》曰:“不測不克”,孫子其不測者也。七子首孫子,次吳子而三司馬,不其允哉!……程子曰:“荀子才大其過多,揚子才小其過少”,餘於孫吳也,亦雲。……若夫孫子之棄齊即吳,非君也;師久於郢,非作戰也;夫概自戰,非節也;以班處宮,非道也;而未聞謀言。猶未去也,以觀沂敗。雖高蹈也,庸可愈乎!故其所著書,知機權之製勝也,而不及國家之本也。本既失矣,枝雖萬全,不可保也,詎曰論成敗哉!夫用兵之法,仁義為先,國之本也;節製次之,以治己也;機權為後,順應而已。然則司馬其庶幾乎,孫子末也。……孫子十三篇,其近正者,惟《始計》、《作戰》二篇。其最妙者,則《軍形》、《兵勢》、《虛實》三篇;而最險者,亦無逾於此三篇。至於《用間》,不足怪矣。然則握奇製變,孫子為最;而正大昌明,孫子為下。——汪紱《戊笈談兵?司馬吳孫總論》
古今談兵之雄者,首推孫子。蓋孫子能推黃帝太公之意,而武侯衛公又皆推孫子之意,故言兵者以孫子為宗,第孫子之微旨不傳。——鄭端《孫子彙征?自序》
孫、吳、司馬穰苴之書,言言碩畫,字字宏謨,上籌國計,下保民生,實以佐大學治平之未逮者。——楊謙《武經三子體注?序》
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
是書所言皆戰國事爾。其用兵法,乃秦人以虜使民法也,不仁之言也。然自是,言兵者以為莫武若矣。——姚鼐《惜抱軒文集?題跋?讀孫子》
武書為百代談兵之祖。葉適以其人不見於《左傳》,疑其書乃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之所為。然《史記》載闔閭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則確為武所自著,非後人嫁名於武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兵家類》
諸子之文,皆由沒世之後門人小子撰述成書。惟此是手定,且在列、莊、孟、荀之前,真古書也。——孫星衍《孫淵如全集?問字堂集?孫子略解序》
兵家言惟孫子十三篇最古。古人學有所受,孫子之學或即出於黃帝,故其書通三才、五行,本之仁義,佐以權謀,其說甚正。古之名將用之則勝,違之則敗,稱為兵經,比於六藝,良不愧也。……今世泥孔子之言,以為兵書不足觀;又泥趙括徒能讀父書之言,以為成法不足用;又見兵書有權謀、有反間,以為非聖人之法,皆不知吾儒之學者!……兵凶戰危,將不素習,未可以人命為嚐試,則十三篇之不可不觀也。項梁教籍兵法,籍略知其意不肯竟學,卒以傾覆。不知兵法之弊,可勝言哉!宋襄、徐偃仁而敗,兵者危機,當用權謀。孔子猶有要盟勿信,微服過宋之時,安得妄責孫子以言之不純哉!——孫星衍校《孫子十家注?序》
武子之書,即兵論兵,出奇無窮,以貴速、不戰為能,攻城、破軍為下。傳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然則所以勝諸家者,在是矣。——張九鐔《笙雅堂文集?孫子評序》
《易》其言兵之書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所以動而有悔也。吾於斯見兵之情。《老子》其言兵之書乎?“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吾於見斯兵之形。孫武其言兵之書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無智名,無勇功。”吾於斯見兵之精。故夫經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孫》也,其道皆冒萬有,其心皆照宇宙,其術皆合天人、綜常變者也。——魏源《古微堂外集?孫子集注序》
孫子奇而不必法,而無不法也。雲行空中,因風之勢;水流地上,肖地之形。此有何法?何見其奇耳;此有何奇?但見其法耳。——張象津《白雲山房文集?集錄弈譜小引》
孫子十三篇,後世學兵者多祖之,而儒者或不道。問其故?詐謀也,聖賢不尚詐謀。嗚呼!聖賢不尚詐,聖賢豈不尚謀?吾謂一也。自聖賢人出之,將以救世也,為忠謀;自不聖賢人出之,將以亂世也,為詐謀,庸其謀耶?忠與詐,視其人如何也。以孫子之術為盜賊,則不聖賢之詐謀也,誠有所不可;以孫子之術誅盜賊,則聖賢之忠謀,奚不可哉!柳下惠見飴曰:“可以養老”;盜蹠見飴曰:“可以粘栓”,見物同而所用異也。吾於孫子亦雲。——陳榮昌《虛齋文集?讀孫子》
精辭粹語,批郤導窾,較司馬子更為過之。孫吳並稱,吾謂孫之用奇,更優於吳之用正也。一言以蔽之曰:兵不厭詐而已。宰相須用讀書人,即大將亦烏可以不讀書乎?然則治軍之道,韜略為先,而器械其後焉者也。明乎此,乃足以安內攘外,強國本,絕邊患。——方濬頤《二知軒文存?讀孫武子》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粹然進於王者之道矣。周亞夫之堅壁以敗吳楚,趙充國之屯田以製羌人,是深得孫子謀攻之旨者。——沈宗祉《泖東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