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生物教學中的科學素質教育

科學素質有高低兩個層麵的表現形式:比較大眾的是指能夠合理地將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較高層麵的就是有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態度,並能敏銳洞悉科學發展方向,做出有依據的預言加以研究,站在科學的前沿。能具有最高科學素質的人就是“科學家”了,而產生“科學家”的“土壤”就是大批的有科學素養的群體。當然,要成為科學家還要有其他一些必備的能力素質,這裏不作重點論述。而其中重要的基本信念和態度。

科學素養,卻是現代人基本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普通的生物學教學工作者,可以利用生物學自身的優勢資源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材料和平台。多年來我一直在這方麵實踐探索著,試圖找到適合自身的有力於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方法和途徑。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產生的。但不是所有的學習方式都能有利於科學素質的積澱。選擇有利於科學素質形成的學習方式,就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改革方向。尤其在基礎教育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讓學生的好奇心變成自覺的科學好奇和科學探究方法,變成主動的學習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我們要培養和教給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

合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培養科學的求知欲

在生物教學活動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從一開始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但是,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這種求知欲望,或者說不能較順利的將好奇保持下去,更不用說能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探求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規律。科學是在不停的變化發展的,掌握書本知識重要,但學習探究知識的規律和發展方向,利用已知的學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習慣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更重要。課堂中利用媒體和網絡資源,將《動物世界》、》《走近科學》、《探索發現》《綠色空間》DISCOVERY等節目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

利用生物實驗課使學生具備初步的操作能力

操作是一種技能,操作強調動手,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一種技能需要足夠的刺激—反應才能形成,要讓學生多動手,從操作的角度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能。

例如在實驗中,讓學生到市場去采集實驗材料並進行初加工,再回到實驗室按實驗步驟操作;當通過艱辛和嚴謹的科學實驗操作後,學生看到了預期的實驗結果。對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程序有了具體認識,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開展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動

實踐能力主要指學生能夠對所收集的有關生物科學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得出合理結論;能夠用文字、圖表、生物學術語進行表達,並自覺與他人交流、合作,共享資源,共同發展;具有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生物學鮮活的事實、數據和基礎理論知識;具有科學觀察和科學實驗的一般方法及操作技術,能夠按照實驗的目的要求,科學地進行觀察、操作、記錄、分析、報告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學會結合社會生活實際設計和完成簡單生物學實驗;具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夠從自然環境、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進行論證,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綜合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開展生物科技活動是培養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生物課外活動是利用學生的課餘時間開展的生物課堂教學以外的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生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麵的科技活動。其形式包括觀察、飼養、科學小實驗、科技小製作、生態調查等;在教師指導下經綜合分析上升為調查報告、科技小論文的創作活動。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