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安東·拉瓦錫的故事

安東·拉瓦錫,法國著名化學家。他是“氧化說”的創始人,對燃燒問題做過一係列實驗,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他於1743年出生於法國巴黎。

18世紀以前,化學發展極為緩慢。在拉瓦錫生活的18世紀中後期,化學也還隻處於“搜集材料”時期,人們隻是把它看做製藥業的副產品,戲稱為“丫環”,而且還是一個笨頭笨腦的“丫環”。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水可變木”、“水可變土”。拉瓦錫對此表示懷疑,他決心用“事實來說話”,用實驗來說明問題。

他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安上一個體積很大的蒸餾瓶,然後把冷卻後的蒸餾水灌入一個大燒瓶中,封好瓶口,稱好重量,放在酒精燈上日夜加熱。加熱到第25天時,水開始混濁,27天時出現了固體微粒,30天以後瓶內出現了沉澱物,人們可能就是據此認為“水可以變土”的。但是拉瓦錫經過冷靜分析後認為這是一種“假象”。他在加熱到30天以後並沒有停止,而是繼續加熱,直到第100天時才停止。

加熱停止以後,拉瓦錫將冷卻後的燒瓶和蒸餾水稱了一下,它們的重量與加熱前一模一樣,沒有任何變化。然後他又把蒸餾水單獨稱了一下,也與加熱前相等。他又把渣滓和沉澱物的重量稱了一下,共174克。當拉瓦錫再轉過頭去稱空燒瓶的重量時,他驚奇地發現正好比加熱前輕了174克!

“百天實驗萬歲!”拉瓦錫和他的助手們歡呼起來。這個實驗顯然證明了“水變成土”的假說是不正確的,水蒸發後沉澱下來的“土”來自容器而不是來自水。

拉瓦錫的這個實驗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傳說的觀點不斷遭到人們的懷疑,科學家們競相用實驗去驗證傳統的理論。

當時社會上有一種權威理論,即認為物質之所以能夠燃燒是因為其中含有一種“燃素”,物質燃燒時,它本身所含的“燃素”就跑了出來。即使本身不含“燃素”的物質,如果吸收了“燃素”,就可以燃燒。“燃素說”已經統治了化學界100年之久,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懷疑。

然而,拉瓦錫卻從不準備對前人的理論原封不動地接受,對“燃素說”也不例外,他準備用實驗來說明問題。從1772年開始,他就著手研究燃燒問題,並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

1774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通過加熱氧化汞製備了氧,並用老鼠和植物進行了氧的特性實驗。但他未能擺脫“燃素說”的束縛,認為這是一種“無燃素氣體”。這年8月30日,拉瓦錫收到了瑞典化學家舍勒的一封信。信中舍勒建議他做一個能得到一種“火焰空氣”(實際指的是氧氣)的實驗,但拉瓦錫對這封信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10月,普利斯特列訪問巴黎,拜見了拉瓦錫,向拉瓦錫介紹了自己發現“天燃素氣體”的實驗。拉瓦錫又想到了舍勒的“火焰空氣”,這時他才開始對這類實驗重視起來。

Tip:收藏+分享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與升級方案(下)精裝,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