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馬祖光甘當人梯
馬祖光是中國一位名列《光學科學與工程世界名人錄》的著名科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在激光領域裏,馬祖光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培養年輕科技工作者中,他謙恭禮讓、甘為人梯而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文化革命”中,馬祖光因受到極“左”路線的迫害而被關進了“牛棚”。1970年,他剛從“牛棚”出來就著手創辦學校的激光專業。那時,環境還十分艱難,他一麵忍受著“造反派”的冷待,一麵還承受著病體的折磨,把能歸自己支配的時間全部投入到了圖書館。憑著精通的英、俄兩國語言,埋頭地翻閱文獻,查抄資料。一天、一月、一年、兩年,他不停地用筆摘抄,用透明紙描圖,積累了厚厚的幾十本資料。
“文化革命”結束後,迎來了我國科學的春天。許多教師和研究生紛紛向他請教,有的還索要資料。馬祖光感到心裏非常高興,每次都會毫不保留地拿出全部資料,供大家研究參考。大家對他這種和盤端出自己多年積累的資料,都非常感動。而馬祖光卻說:“那是我的心血,但不是我的私人財富。在科學的道路上需要人梯精神。”
哈工大激光教研室研究的課題,大都是馬祖光在原聯邦德國工作的繼續。室內的教師和研究生都是根據他提出的研究方向選定課題,並在他的定期檢查、親自指導下工作。四年中,他發表近20篇論文。按理說,這些論文都是以他為主取得的成果。但每篇論文署名時總是:別人把馬祖光排在第一位,馬祖光立即勾到最後一位,改過來,勾過去,反複多次。最後經馬祖光把關發稿時,馬祖光仍是排在最後。
《紫外激光激勵納=聚物的2∶50—2∶56微米激光振蕩》,是根據馬祖光的理論首先發出激光,屬於世界前沿的重大成果。馬祖光決定讓講師劉國立到全國激光研究會上去宣讀論文。劉國立到會後,接到後寄來的論文稿,才知道馬祖光把原先定好的署名順序改了,劉國立排在了第一位,馬祖光仍然在最後。劉國立隻得在會上更正。回到哈爾濱,劉國立埋怨馬祖光說:“您怎麼不尊重大家的意見呢?”馬祖光笑了笑,十分懇切地說:“你們做了大量工作,成果應該是你們的。”
有人不解地問馬祖光:“你在國外把名看的那麼重,在國內卻看得這麼輕,為什麼呢?”
“在國外,我是要爭,因為我爭的是國名;在國內,我是要讓,因為我讓的是個人名。”
大家看到馬祖光總是把自己積累的資料和研究的成果讓給了別人,有人說他是“太軟”,有點“傻”。馬祖光卻風趣地說:“楚人失馬,楚人得之,都在中國,還不能算失。”大家對馬祖光坦蕩的心胸以及甘當人梯的精神都十分敬佩。
80.彭一先人後己
彭一是山西省話劇院院長、黨總支書記。在40餘年的歲月裏,他全身心地把一切都獻給了人民的文藝事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和困難,他都堅持貫徹黨的文藝方針,為文藝事業的繁榮執著地追求,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被人稱為文藝戰線的焦裕祿。
在彭一心中,有他自己信奉的一條真理:“黨的威信往往是從犧牲個人利益開始的!”幾十年來,他這樣想、這樣說,也這樣做。
1979年,在省話劇院擁擠的院落裏,終於蓋起了一幢房子。動遷戶主動提出,蓋一幢房子不容易,應讓彭一和那些從戰爭年代過來的老革命、老同誌先住新房。彭一卻動情地說:“咱話劇院終於有了自己的宿舍樓,還是應該讓動遷戶先住,我那舊房子還能住,就不搬了。”不久,話劇院又蓋起了一幢宿舍樓,彭一還是先人後己。當別人喜遷新居以後,他仍然全家8口,四世同堂,擠在一套三居室的舊房子裏。院裏其他同誌因大兒大女造成住房困難的,他都想辦法進行調劑,唯獨他自己家裏的困難,從來不提。
1989年,彭一的大女兒彭紅大專畢業,因找不到工作,隻好在外單位幹臨時工。話劇院的第三產業安排了本院十幾名子女,卻輪不上她。彭紅一氣之下,在家裏絕食了3天。彭一感到虧待了女兒,晚上獨自坐在辦公室裏,不由想起了女兒小時候的一件事。
有一次劇院去南宮演出,女兒搭了演員乘坐的車,被他狠狠地訓了一頓:“這車是讓演員坐的,你可以步行走回來。”女兒委屈地哭了,抹著眼淚說:“爸公,我一個人走夜路害怕……”
想到這裏,聯想起女兒的工作,彭一鼻子一酸,眼淚不由地掉了下來,對著窗外的星空,說:“孩子,爸爸對不起你,可爸爸是共產黨員,你能理解爸爸嗎……”
後來,彭紅終於慢慢地理解了父親:“一個共產黨員的女兒,也應該做出犧牲。”在待業一年多以後,才找到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單位上班了。
彭一還對自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對工資以外應該得的錢分文不取。話劇院開辟電視劇業務以來,先後拍攝過幾十部電視劇,每一部都有彭一的心血和汗水,可彭一在一份份領款單上都是揮筆寫上“充公”兩個字。幾年來他付出勞動應得的稿酬就有一萬多元,全部充了公。
彭一該裝腰包的錢不裝,但要他往外掏的時候,他倒很大方。自從國家開始發行國庫券,他每次認購額都是全院最高的,一報就是250元。回到家裏老伴半開玩笑地說:“你怎麼這麼傻,真像個二百五。”老彭聽後笑了,以後索性每次報了300元。此外,不論院裏院外,凡誰家遇到困難,他都主動解囊相助。
80年代,家用電器開始進入千家萬戶,話劇院已有65%的家庭都看上了彩電,用上了洗衣機、電冰箱,有些同誌還購買了錄像機,組合音響。然而在彭一的家裏,仍然擺著50年代的陳舊家具,唯一的現代化用品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小舅子送給彭一的勞動布工作眼,他一穿就是十幾年。一雙舊皮鞋,已經到處裂口了,他還蹬在腳上。
人們說:彭一是最普通卻又是最高尚的人,是最無情卻又最有情的人,是最貧窮卻又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