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李雙良——中國治理環境第一人

山西太原鋼鐵公司李雙良,被人們譽為“中國治理環境第一人。”他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表彰,被列入198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公布的在環保方麵取得成就的榮譽名冊。

1983年春節後,李雙良帶領他的一群夥伴,用不到5年的時間,把太原鋼鐵廠近半個世紀以來堆起的一座占地2平方公裏(相當於一個中等縣城)、最高處達23米(相當於7層大廈)的廢渣山,搬走了4/5,而且每年通過回收廢鋼鐵創造了百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

李雙良所以做出了驚人的成就,是因為他對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也是因為他善於同情人、理解人和團結人。

當他開始治渣不久,蹲過拘留所的王彪來報到了。

“你有什麼困難盡管說,咱渣場給你解決。”李雙良把他叫到辦公室。

“我欠下人家280塊錢,吃飯錢都沒有了。”王彪坦率地回答。

“一天要多少?”

“七八元就行了!”

“這40塊錢給你當飯錢,欠下的列個單子,讓要賬的來找我!”

幹活沒到一個月,一封奶奶病重的電報又給王彪打來。王彪沒有勇氣再去找領導。工地上,李雙良一把拽住了他:“咋啦?”

“我回不去。”王彪無望地擺擺頭。

“這100塊錢,買張車票,再買件衣服換上,剩下的錢留給你奶奶死後安葬用。看病治療花錢,咋花的帶個證明回來。”

打那以後,王彪成了工地上的一員猛將。

李雙良承包了渣山之後不久,聽說要把張迷狗給分來,可接到通知,卻遲遲不見人來報到。原來這人曾在“文革”中打過李雙良,以後見了他就躲著走。這次分到李雙良手下他不想來,又不能不來,心裏非常苦惱。李雙良卻找上門,坦誠地對他說:“運動搞錯了,責任不在個人,你放心來工作,怕什麼!”後來,正巧場裏一個老鉗工組長退休,李雙良又提議讓他接替。張迷狗找到李雙良說:“做夢也沒想到你能這樣待我!”

人們稱讚李雙良看得開,有度量,姿態高。其實,他一不是故作姿態,二不是施舍感情。李雙良是實實在在地待人。他心裏想的是:我們為了治理渣山走到一起,汗往一塊流,勁朝一處使。在美化環境,創造未來中也改造自己,以前的恩恩怨怨哪有工夫去想!和即將變成現實的前景比起來,那些又算個啥!

82.李誌軍的“約法三章”

李誌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排長,1981年,因在一次排險中負傷,雙目失明。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沒有因此而消沉、退縮。他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堅持自學成才,又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

李誌軍在負傷失明之後,部隊安排他回地方休養。對他來說本可以心安理得地依靠國家供養,然而他卻憑著堅強的決心和數力,曆盡艱辛地到處拜師學藝,終於在醫道上功成名就,掌握了一套為人治病的本領。這時的李誌軍,也本可以在家坐等患者登門求醫,他卻又毅然回到部隊,帶著他的醫術,也帶著他的理想,重新走上了更廣闊的為人民服務的天地。

自1981年負傷後的十餘年間,他始終遵守著為自己訂的約法三章:“一不要給部隊添麻煩;二不要向父母伸手;三不是委屈孩子。”

一次,他把妻子叫到跟前,一番話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和胸懷:

“現在,我原先的部隊正在老山前線打仗,我是個軍人,卻不能拿槍上前線,如果再提這提那,我怎麼配穿這身軍裝!

“爸爸媽媽生我養我,我又為他們做過什麼?知道我負傷失明,爸爸的一隻耳朵一下子就聾了,媽媽從此落下了高血壓病。要是讓他們知道我們老犯愁,他們的晚年能過得安穩?

“還有亮亮。他剛會走,你就教他怎麼給我這個爸爸帶路。將來,他比別人負擔重,我們不能再對不起他!

“我欠的債太多了——部隊的、父母的、你和亮亮的。這輩子努力還吧。”

李誌軍的話真摯、深沉,李誌軍的行動更堅定認真。他是因公致殘,醫療費本來可以由國家負擔。可他一連6次去各地求醫,隻讓報銷了一次路費,自己卻掏了3300多元。為學成一技之長,買書、買學習用品花了3000多元,從未向部隊提過。他的父母是離休幹部,非常關心李誌軍的生活,願意幫助他們,可李誌軍卻從不讓老人知道他們的難處。

1987年,李誌軍和幾十個盲殘戰友一起在京華醫科大學學習,住的是個半地下室,缺少陽光,下水管道還時常堵塞,臭水溢流屋內。有位記者采訪,見此情況非常生氣,拍了照片登在報紙上,說明詞的標題是:《共和國請不要忘記他們》。李誌軍很感謝這位記者的好意,但他對同學們說:“共和國沒有忘記我們。我們這個班,是國家支持辦的;我們的學費,是國家掏的。要我說,我們也不能忘記共和國。國家這麼大,又不富裕,總會有事辦得不周全。我們要理解國家,理解社會,理解生活!”後來,有一篇報道說李誌軍是自費上學,他一有機會就出來更正。他不允許共和國給予他的愛有一丁點兒被人遺忘!

83.郭新吉不搞特權

郭新吉,安徽省原鳳台縣委書記。他幾十年如一日,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創業,使鳳台縣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安徽省委授予郭新吉“焦裕祿式的好幹部”的稱號。

郭新吉對待自己的子女和親屬奉行的一條原則就是:“誰當郭新吉的親屬,誰就沒有享受在前的權利!”

郭新吉初到鳳台時,老伴和幾個孩子都沒有工作,全家僅靠他一個人的工資生活,經濟上相當拮據。有關部門考慮到他的實際困難,想給他老伴安排幹臨時工。郭新吉知道後製止說:“我老伴不識字,不夠條件,不能因為我是書記就照顧她。”

郭新吉的大女兒郭英,小時候是個聽話乖巧、聰明過人的好孩子。然而,“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把小郭英毀了。那時在阜陽任縣委書記的郭新吉被打倒。看到父親三天兩頭被批鬥,戴高帽遊街,小郭英驚懼萬分。在家她要經常幫父親抄大字報,在外麵還要忍受別人的辱罵,由於幼小的心靈承受不住這樣的重壓,小郭英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打那以後,郭新吉憂慮郭英的病情,一個人常常偷偷地掉淚。組織上考慮到他女兒的病是由於曆史原因造成的,便為郭英解決了一個編製,讓她掛名領工資。郭新吉知道後,三番五次到這個單位申訴說:“郭英沒有工作能力,不該讓國家白養活。”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至把對方說煩了,“郭書記,我們給郭英發工資,沒啥動機,不是巴結你縣委書記!”郭新吉苦笑著賠不是:“組織上的心意我感謝,但郭英沒能力,就不能拿這份錢,我是她父親,這個負擔應該我自己背。”就這樣,他把郭英的名字從工資表上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