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培養競爭精神。沒有競爭機製的社會是惰性的社會,缺乏競爭精神的個人也隻是消極的個體。競爭能力是一種具有遠大抱負、一種不斷追求、不斷攀登的精神。當代初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現為開始做某件事情時,信心十足,鬥誌昂揚,但一遇到困難、失敗,又失去勇氣和信心。
為此,在中學教育中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構築一種你追我趕、相互競爭、既團結又友愛的環境。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競爭精神,才能激發個人的潛力,在學習中敢於冒尖、敢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滿,從而促進個人進步,增強自身實力。我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①組織各種競賽,給學生創設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例如每學期組織一次運動會、故事會、演講會、猜謎語競賽等,讓全體學生都積極參加,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培養他們的競爭精神。
②實行班幹部競選製。21世紀是信息時代、是競爭時代。在班級中引用競爭機製選拔班幹部,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通過競選班幹部讓學生認識到:隻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素質水平就可進入班幹部隊伍,隻有通過自身的勤奮學習,嚴格要求自己,模範遵守規章製度,方能脫穎而出。
③創設競爭機會,開辦“我之最”、“我的特長”活動。例如,在班級中開展踢球、遊泳、剪紙、演講等活動,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作為教師來說,應善於發現,注意引導,並給他們創設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通過開展“我之最”、“我的特長”等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絕活”,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之體驗成功的樂趣。
(7)培養創新精神。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課堂教學中隻要教師善於引導,就有希望將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勇於發言,積極討論,手、口、腦並用,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①布局提問,培養創新意識,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思維從問題開始,敢於提問正是思維的原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情境,適時布疑,巧妙質疑,靈活釋疑,從而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
②抓聯係,促深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提高思維能力。一是加強學科之間的聯係,有助於學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識,培養能力。二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研究的對象從不同角度、方麵、層次進行思考,將疑問伸到深處,使問題的提出和發現更具有新意,使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次思考。
③抓逆向,求突破,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還會怎樣”,從而啟迪學生思維,提出獨到的見解。麵對習題及答案接受它的基本思路,但不能滿足現成的答案,鼓勵學生力求突破,從反麵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分析問題,讓自己獨特的想法脫穎而出,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向創造性思維發展。例如:人有遠慮未必無近憂(用意識反作用,因果關係原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用內外因辯證統一原現分析)等。這些對問題的逆向思維,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使學生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的束縛,從而培養思維的獨特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知識經濟日見端倪,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學校、教師、家庭都有責任和義務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更需要教師率先垂範,銳意進取,不斷更新結識結構,積極投身於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主動適應就社會,迎接挑戰。
培養新型的師生心理相容關係
學生厭學是目前學習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現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心理問題。如:教師教學方法不靈活、教師的嘲諷,帶有懲罰性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教師與學生緊張的師生關係,相互間缺乏心理溝通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消除師生心理障礙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培養以下的新型的師生心理相容關係。
(1)民族與平等:教師民主、學生自主自動;
(2)關心與理解:充滿對人的關心,接納對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3)真誠坦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偽裝,不說謊,溝通順暢;
(4)相互獨立,各負其責,互相配合:教師負起教的責任,學生盡到學的義務,主動適應積極合作;
(5)教師要主動為學生服務: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客戶”;
(6)能夠說“不”,好建議受歡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對不適當的安排可以而且能夠說“不”,並有其他的選擇,學生的好建議,能夠得到教師的歡迎。
這樣心理健康教育融洽了師生關係,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礎上,實現了學生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