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管理注意事項

(1)避免人為的添亂。有些課堂上的亂是我們的老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考慮不周到而帶來的,教師自己添了亂。比如在一節數學可上,老師將學生分成幾個組,每組派一位同學代表小組上台競賽。本來老師希望學生振奮精神,關注競賽內容,但提出的要求卻是:“為本組學生加油,”小學生立即來了勁:“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再控製紀律就比較難了,教學陷入了長時間停頓。

(2)樹立遵守紀律的榜樣。有了榜樣,學生就有了模仿的對象,行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體的標準。很多老師不僅注意樹立榜樣,而且注意讓學生熟悉自己的體態語,老師的體態語指引著學生的行動。

(3)讓學生分享老師的情感。比如老師說:“某某同學剛才的行為影響了其他同學學習,老師很不滿意。”“某某同學這樣做,老師很為他高興。”課堂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把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分享,不僅有利於紀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學生學會分享別人情感,尊重別人情感,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4)走到學生的身邊去。相對而言,教室後麵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紀律問題,究其原因,教師與他們空間距離大了,心理距離也大了,而教師的影響力卻小了。特別是多媒體進入課堂以後,一些教師把鼠標當成了羈絆與學生交流的繩索,更難走下講台。因此,加強課堂紀律管理的其中一條建議就是:教師要走到學生身邊去,相對近距離地對學生施加影響。

(5)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一般來說,中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除了內部動機外,表揚、獎勵等外在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外在需求,並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是進行紀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

“這麼多同學舉手,老師現在要請一個剛才認真聽其他同學發言的小朋友回答。”

“你剛才的發言很精彩,老師想把小紅花獎勵給你,可是小紅花不願意,它告訴我,它不喜歡不守紀律的孩子。”

“誰更遵守紀律,我就請誰來回答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紀律的課堂評價用語一定要針對學生的行為,不能針對學生的人格侮辱學生。一般而言,如果學生的行為有利於學習,是你期望的,你就給予肯定,而且必須明確那一類行為是你肯定的;相反,如果學生的行為是不利於學習,不是你期望的,就應該給予批評,但批評也一定要指向具體的行為。

(6)注意紀律要求的變化。比如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你這樣做很乖”可能鞏固某些行為,但三年級,就需要從“我希望你怎麼”到“你應該怎麼”轉變,從“你乖”到“你懂得規則”的轉變,有利於將學生的行為表現從謀求老師的讚賞轉化到認可和接受紀律的要求。